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空军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曾遭遇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模拟、试验和调整,李刚和同事们发现并解决了飞机操纵系统设计上的缺陷,还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李刚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态度,赢得了杨伟的信任。按照国际惯例,新机的试飞员手册都是由设计人员和试飞工程师编制的。杨伟决心改变惯例,由试飞员和科研人员一起编制试飞员手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李刚几乎天天泡在飞机里,熟悉歼-20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仪表和每一个设备的性能。每一个试飞科目和动作,他都反复琢磨,形成肌肉记忆,从理论到思维,从技术到身体,为歼-20飞行做好充分准备。

  李刚说,座舱布局对一架飞机非常重要。歼-20的座舱设计,被李刚称为是“最好的办公室”,其成功之要诀,在于杨伟带领试飞团队的深度参与。

  “杨伟给我们发了很多空白的座舱图,给了好多电门开关的小图片,让我们自己去体验,把相应的开关贴在自己认为合理的位置上。”李刚说,如果大家都贴在一个位置上,说明意见一致;不一致,就开会讨论。

  在李刚的印象中,这样的讨论至少经历了五轮。“最后,所有的座舱布局都是一个协调的结果。”

  从试飞团队画出来的一张张图纸,到木头座舱,再到金属座舱……设计师与试飞员一遍遍对接,对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终于打造出中国最好的战斗机座舱。

  “历时7年歼-20实现从首飞到列装部队,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报告,高度✕✕✕米,发动机停了。”

  “改出,改出,高度✕✕✕米,看速度进行空中启动。”

  “转速上升,起来了。”

  ……

  这是李刚与塔台指挥员的一段对话,看似平常,实际上每一秒钟都处在生死边缘。李刚在试飞某型战机时,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他果断处置,使飞机安全返航。

  “当危险不期而遇时,谁都紧张,但试飞员必须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危险动作、异常情况,老试飞员要坦然、新试飞员要淡定。”这样的“生死关头”,对于像李刚这样的老试飞员来说,已经司空见惯。走下机舱,李刚一脸平静。

  但是,面对险情,李刚身边的许多战友,再也没有回来。

  “面对危险,我的战友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保住飞机和试飞数据,不到最后关头不会跳伞。我们不仅要记住功成名就的功勋试飞员,更要铭记那些血洒长空、用生命铸就中国战鹰腾飞航程的铺路人。”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李刚一脸严肃地说,试飞不仅是在践行他毕生的追求和信仰,更是在完成战友的遗志,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蓝天梦想。

  在军校的课堂上,李刚曾了解到我国试飞领域走过的艰辛历程:1956年,试飞员吴克明驾驶歼-5飞上蓝天,中国有了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1960年,歼-6试飞时,没有加油车,机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只能用脸盆、铁桶等给战机加油……

  试飞前辈曾讲过,上世纪90年代初,到国外学习时,外国试飞同行对中国试飞员傲慢地说:“中国也有试飞员吗?你们的飞机都是仿制的,要试飞员干什么?”

  李刚庆幸自己赶上一个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好时代,能够飞自主研制的先进战机。“过去几年飞一个型号,现在一年飞几个型号。” 虽然有歼-20首飞之功,但李刚依然认真对待每一项试飞任务。“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他的人生准则。

  “一架飞机列装部队是很不容易的,中间飞了好几千架次。”李刚说,从2011年首飞歼-20验证机,到2014年首飞原型机,再到今年年初正式列装作战部队,歼-20历时7年走完了从首飞到技术鉴定再到列装部队的完整过程。

  自2011年以来,李刚一直担负歼-20技术型号负责人,带领试飞团队完成了歼-20测试工作。

  “歼-20的很多新技术,我们国家都是第一次采用。”李刚说,“短短这么几年,完成这么大量的试飞任务,这么快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

  很多国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名试飞员把一架新型战机第一次飞起来,这个试飞员就可以光荣退休,国家一辈子养着他。

  歼-20飞起来了,李刚的试飞员之路却没有止步。每次飞行任务,他总是理着整齐的头发,戴着雪白的手套,一副干净利落的模样,时刻保持精神焕发的状态,举手投足间表现出对飞行的热爱。他常说:“飞行员必须要有适度的兴奋感。有这种状态,才会飞得更好。”

  事实上,李刚也曾经历过不少人生抉择。世纪之交,李刚所在部队进行人员调整,摆在他面前有两种选择,或调到其他部队,或退役进入地方航空公司工作。到其他部队,意味着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刚很快崭露头角。到地方航空公司,意味着更好的待遇,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

  “祖国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再选择别的。有的人选择生活,有的人选择利益,我选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李刚选择进入试飞部队,当一名新兵,从头学起。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参与完成了歼轰-7、歼-10、歼-11B等20多个型号飞机的科研试飞任务。

  危险如影随形,体力脑力消耗巨大。有人问他当试飞员亏不亏,李刚毫不犹豫地说:“不亏,我深深感到作为空军试飞员的自豪。因为我仍然能够飞行,而且是飞我国最先进的战机。”

  这些年,空军推进实战化训练,急需培训一批尾旋教员,李刚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来到部队。为了尽快把尾旋教员带出来,他往往是一天飞几十个尾旋,到了晚上累得身体像散了架。到了第二天,面对学员,他又是精神抖擞的模样,别人劝他不要“这么拼”,李刚却说:“部队的需要,就是我们试飞员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飞,一直飞到不能飞的那一天!”这是李刚及空军试飞员英雄群体共同的心声。如今, 50多岁的李刚仍然坚守在试飞一线,如果任务需要,他还会一直飞下去。

  试飞的航迹依旧在延续,只为追梦苍穹。李刚的一位战友曾经为他写过一首诗,他格外喜欢,时时自勉:“大漠戈壁凛凛风,阎良大道树树花。老将急招归还日,举杯相约又出发。”

  (原题为《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获得者、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飞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机的人》)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飞行员,试飞员,一字之差,风险程度却不一样。对试飞的风险,有人这样形象比喻:如果说飞行员是在高速公路上开一辆定型的好车,试飞员就犹如在悬崖边上开一部新车;飞行员不允许半个车轮悬空,试飞员却要去试验有几个轮子悬空才可能坠落悬崖。一位位试飞员之所以能在试飞战线上不...

李刚:第一位将我国隐身战机飞上蓝天的人

李刚:飞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机的英雄 ■解放军报记者 张天南 通讯员 杨春源 杨元超 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惊艳亮相的歼-20四机编队,在天幕上留下一道道炫酷的银白色涡流。歼-20从上届航展双机编队1分多钟的“惊鸿一瞥”,到这届航展以四机编队进行了约8...

苏57试飞员:苏57在叙成功使用新武器 非常成功!

【环球网军事11月21日报道】据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11月20日报道,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在接受俄罗斯“红星”电视台采访时称,苏-57战机在叙利亚成功使用了新武器。   他指出,新的第五代战机已经完全证实了公布的性能。他称,“试飞任务是展示在实务中携带新型战斗武器和使用它...

从Mate 20到歼-20,看科技创新如何为强国兴军加持

1 如今,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生活便可以变得无限可能。只要装上各种APP,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学习、交友、工作、健身……貌似没有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事。 手机,看似普通,却几乎融合了电子信息领域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处理器、内存、摄像头、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