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飞”到“能打”,从“助战”到“主战”,在部队转型中,新疆军区某陆航旅运输直升机一营官兵在恶劣环境中锤炼本领,在临界对抗中提升战技术水平,一次次突破飞行禁区,为新时代陆军插上了联合制胜的翅膀。请听报道《铁翼守望新征程》。采制:央广记者吴楠。
深秋的新疆寒意阵阵,在漫天风沙中,新疆军区某陆航旅运输直升机一营的战鹰呼啸而起,陆续展开跨昼夜空中投送、舱门机枪射击等课目训练。副营长洪涛说,转型后的部队在突防、机降、夺控等战法运用上都进行了创新探索。“现在落的那些地方、降的人包括拉的装备,都是人上不去,到不了的地方,或者无法穿越的地方,就通过飞机去把人降到那里。那些地理环境恶劣性比以前要高的多。”
一年前,运输直升机一营刚刚调整组建时,面对编制、任务、岗位的新变化,部分官兵并不适应,甚至认为运输直升机在战斗力二线,提出要改飞武装直升机。营长高岩坦言,从保障队到战斗队,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
“以前觉得飞行员就是直升机驾驶员,现在营里面驾驶员向真正的战斗员在转变,要考虑谋划怎么把任务完成,现在更多是研究战术训练,敌情的研究判断。”
观念的变革为强军兴军注入强大动力。今天,全营官兵结合陆航部队转型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训练内容,他们在戈壁大漠等野外复杂生疏地域,先后完成直升机超低空机降、高原高寒地域低空载人等高难危险课目,副营长洪涛:“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训练的难度也显著的提高了。比如说夜航训练的比例,复杂天气训练的比例,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训练的比例都大幅提高。”
通过从难从严的训练,生命禁区、飞行禁区不再是制约打赢的盲区,一次任务中,李宏斌等人驾机飞越冰川雪山转场阿里,在海拔5800多米的某山口,突然遭遇罕见乱流,危急时刻,机组精准完成一百多个操纵动作,成功迫降高原。教导员赵磊说,结合新大纲,营里又组织骨干力量编写教材规范,边研究、边实践,边试飞、边改进,带动飞行员培养周期大幅缩短。
“我们培养一名飞行员以前是6-8年时间,但是从这两年训练强度慢慢加大,培养模式也做了转变,现在能缩短2-3年。”
如今,一营探索形成了机降突击、战场搜救、空中投送等36册战术课目教学规范,总结梳理出的成果已经在兄弟单位推广,陆军航空兵某旅副旅长王厚国说,从“能飞”到“能打”,从助战到主战,官兵们的奋斗一直在路上。
“从严从难搞飞行训练。按照实装实兵训练,真正把练兵备战融入到各个飞行训练阶段。在任务过程中,把优秀的飞行员派到高原一线锻炼。通过训练使整体的技战术水平有大的提高。”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