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是一年退伍时。
大学生士兵,这个在基层部队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的特殊群体,在经历部队大熔炉锤炼的两年之后,到底是选择继续留队服役,还是选择脱掉军装,回到大学重新开始学习?
东部战区陆军有两名大学生士兵,一个是入伍前已经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李茂源,一个是入伍前就读于上海某民航学院的郭宏阳,今年退伍时他们都选择了留队选改士官。两名大学生士兵的选择,引发了官兵热议,有对他们选择留队的不解,但更多的是点赞他们为改革强军事业的无悔奉献。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茂源、郭宏阳作出如此抉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名大学生士兵,探寻他们把火热的青春留在部队,选择留队的心路历程——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右一为郝明明摄,左一为史亚翔摄,题图合成刘康。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探寻两名大学生士兵选择留队的心路历程
我愿在梦想的舞台上绽放青春
■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合成三营装步五连中士 李茂源
我是李茂源,现为装步五连一班副班长。9月初,我放弃了回校读研的机会,选择了留队,从上等兵选改为中士。这件事让身边的战友很不理解,很多人都说我转士官不值得,以我的学历,回去以后完全会有更好的发展,为何选择留在部队受苦受累?但我想说的是:“参军报国是我无悔的追求。”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步兵、坦克兵、炮兵、防空兵、通信兵、工兵、侦察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部队给我提供了很多成长进步的机会,抓住,还是放走?在这所“大熔炉”里,我坚信成功必定属于努力的自己。
和许多人一样,参军入伍也是我童年时的梦想。25年前,我出生在山东枣庄,在听着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摸着布满弹孔的台儿庄城墙中成长,让我从小就向往军营。父亲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圆梦军旅,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大舅和伯父都曾当过兵,特别是伯父,曾服役于西北大漠深处,为国家核试验保驾护航。受他们的熏陶,我的军旅梦更加坚定。两年前大学毕业时,虽然已经获得保研的资格,在家人的支持下,我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既圆了自己的军旅梦,也能给父亲一份安慰。
部队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我的母亲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入伍后我一直挂念母亲的身体。那段时间,指导员鲁晓龙找我谈心,帮我消减忧愁、打开心结;身边战友也纷纷陪我聊天、找我一起运动,帮助我调节情绪,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懂得了尽忠即尽孝的道理。我作为镇里唯一的大学毕业生入伍战士,父母都倍感骄傲。不久前,父母还专程来部队看望我,看到我在部队的表现,他们很放心,希望我能留在部队安心服役。父母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军营才是真男儿建功立业的归宿。在我看来:保家卫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部队是超越自我的舞台。披甲两年,我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自视清高,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比绝大多数班长还大而不服从管理,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下连后我放弃了连里安排的文书、技师等“舒适”的岗位,主动选择训练强度大、体能要求高的步兵专业锻炼自己。面对身边十八九岁的战友,我只有勤学苦练,靠着自己的努力,用“笨鸟先飞”的办法补齐了军事素质的短板。我的军事体能技能不仅很快跟上了连队整体水平,最终还走在了全连前列。
“全面打基础,行业树品牌”是我们旅队建设的目标,全体官兵正乘着改革强军的春风奋力前行:暖心工程沁兵心,官兵幸福感爆棚;“老槐树”精神激励斗志,情感高度认同;实战化训练如火如荼,能打仗、打胜仗信念坚定……作为旅队的一分子,身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强军兴军的路上,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建功军营,身处时代大潮,作为大学生士兵的我当仁不让,投身改革强军,用自身努力为强军兴军作贡献。
(李鹏飞、刘 正整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