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铸就医学防护盾

www.taihainet.com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铸就中国医学防护坚盾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 (李纯 庄颖娜 刘征云)暮春初夏时节,中新网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低调的他们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却每每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时发挥关键作用。

  组建60年来,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员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已任,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个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军队铸起医学防护的盾牌。

张学敏院士与科研骨干交流重大前沿领域科研进展。 孙红 摄

  中国医学防护“从零到一”

  为解决中国军队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1958年,某药物研究所前身在北京正式组建。汤腾汉、黄衡禄、周金黄等老一辈科学家齐聚一处,开始了对医学防护这一新领域的探索。然而,摆在“巧妇”面前的却是“无米之炊”。研究所历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手提秤、几个破闹钟、几个瓶瓶罐罐。

  一无经验,二无设备。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科研人员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缺乏实验器材,他们就自己画图、夜晚加班,做出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一批实验器械。

  仅用一年时间,这些科研人员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推出军用饮水检测箱、简易军粮检查盒、综合防治措施等成果,实现中国军队医学防护从零到一的突破。

  初战告捷,新的攻关也随之展开。保证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实现全面有效防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实战需要的医学防护体系。这是从侦、检、诊、防、治结合来研究的大课题,筛选、药效、安全性评价等各研究方向同时发起了冲锋。

  积硅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那一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拥有23年军龄的该所研究员李锦说,研究所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为中国构建起初步的医学防护体系,铸造中国军队的医学防护盾牌。“这句话虽然说起来简单,实则是对国家、民族非常重要的大事。”

应用万亿次集群计算机系统开展药物筛选。 刘征云 摄

  科研准星聚焦战场需要

  近年来,研究所瞄准军队卫勤建设需求,科学确定“十三五”整体发展框架和特需药物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不断加快科研成果与实战应用的有效对接:

  ——制订颁布系统配套的洗消、诊断、救治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为打造新型国家医学安全防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李松、谢剑炜共同领衔的团队研究项目攻克“防、检、治”环节关键科学难题,形成全新防护能力,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建成中国首个防护药品原料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产能跨度大、适用度广、涵盖常规和特殊生产技术,突破了原料药应急生产的能力和质量瓶颈,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特殊用药保障难题。

研究所防化队员应急拉动。 熊垒 摄

  前不久,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部队实战化训练。设计者高春生带领团队深入部队一线,指导装备训练,收集使用意见,研究改进措施。除了为部队解决现有问题,研究所还多次参加军队卫勤实战化演练、执行国家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在实战中运用、检验科研成果。

  谈及“姓军为战”的内涵,李锦认为,除了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防护医学科研还应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从战略、战役层面出发,着眼与部队战斗力生成、维持直接相关的问题。

李松院士指导开展抗流感药物研发。 刘征云 摄

  “流感下”的强国为民担当

  今年2月,微信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令不少人感叹小小病毒的可怕。在中国抗击流感病毒的多场战斗中,该药物研究所发挥了鲜为人知的重要作用。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李松领衔的团队前瞻布局,将极有可能带来重大疫情的流感病毒作为重点科研方向,自筹资金开展药物预研。

  一年后,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中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外国制药公司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关键时刻,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研究所协助国家建设抗流感药物生产线,完成了50万人份的国家和军队战略储备任务。

  2009年,当H1N1病毒袭来时,李松团队的科研努力又一次取得成效,将药品产能提高了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人民币。

  随后几年,该团队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作为李松团队的主要成员,研究员钟武说,从“非典”之后,研究所开始在新药发现和产业化这两个新药研发链条的重要环节部署关键技术,打通了研究所与产业链间的隔阂,“才能建立起我们国家的流感防护药物体系和流感药物的应急大生产体系”。

  从胶囊、颗粒剂到注射液,从世界首创工艺到建成全球最大产能生产线,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起、买不足的困境。

行进在科技兴军征程上的某药物研究所科研团队。 邵龙飞 摄

  “核心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

  “核心技术不是用来炫耀的。”谈起被视作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研究所所长苏瑞斌这样说。“板凳甘坐十年冷”,这句话在军事科学院耳熟能详,该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名利面前也保持着一颗淡定的心。

  李松曾先后两次主动要求辞去所长职务,理由就一个:一门心思搞科研。某年,地方上一个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想和李松共同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李松却选择参加部队系统的申报,他所看重的并非药物研发生产在市场上的丰厚利润。最终,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研究所专家现场指导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 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摄

  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史馆,一幅名为《拒评院士》的油画放置在醒目位置。油画的主人公宋鸿锵是中国卓越的药物学家,由他领衔发现的一种全新结构的药物,使中国在某型药物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鉴于他的学术水平与突出贡献,组织上决定为其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宋鸿锵却出于成果的保密需要,坚辞不受。

  研究所副所长王永安介绍说,为了医学研究事业,宋鸿锵从学术界“消失”了30年。直至30年后,一位来到研究所的旧识才在偶然走错办公室时再次见到了他。见面的一瞬,这位故友先是一怔,微含泪光说了句:“宋鸿锵,你还在……”

  2005年,宋鸿锵老人因病离世,他的功绩仍尘封至今。

  “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研究员周文霞说,当个人需求与国家、军队需求产生矛盾时,该所科研人员会毫不犹豫地以国家、军队大局为重。“就是默默无闻,我们心里也很高兴,我们在为国家、为军队做事情。”(完)

 
相关新闻
中国重卡“落户”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塞提夫省的工业园区内,伴随着声声礼花和中阿双方工人的欢呼,一辆中国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SHACMAN品牌重型卡车缓缓地驶下了生产线。   这一幕,正是日前在阿尔及利亚完成组装生产的第一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下线。   “SHACMAN作为陕汽重卡的主打品牌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交付国外客户各类重卡超过13万辆。”陕汽董事长袁宏明介绍说...

袁岚峰:认清现实 对中国科技别吹上天莫贬入地

中国科技,别吹上天莫贬入地   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一向是个热门话题。在美国对中兴禁运芯片之后,这个话题的热度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许多人从中认识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买到,认识到了自主创新是国家的根本。这些是正面的效应。不过,也有不少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还很流行,我们正好以此为契机澄清一下。   一种常见的错误是...

英媒:中国大举培养飞行员 2035前期需要11万人

英国《金融时报》5月12日文章,原题:飞行员需求激增,中国大举收购飞行学校 中国航空公司纷纷收购飞行学校并“偷猎”飞行员,这进一步加剧其他国家航空公司人才短缺问题。“中国航空业的增长在当代甚至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香港专门从事航空业务的律师保罗·杰贝里表示。这种飞行员荒不仅引发航班取消和航空公司利润受损等问题,还在威胁全世界航空业雄...

美媒:中国造舰产量惊人 过去3年下水吨位超美国

【环球军事综合报道】据美国数字新闻网5月1日报道,2018年4月中国海军举行海上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舰队现在的作战能力。这一大阅兵让人了解了中国海军近几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最近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以舰艇总吨位计算,自2014年以来,中国增加的潜艇、军舰、两栖舰艇和...

探访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

中新网呼伦贝尔5月13日电 题:探访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   中新网记者张玮   “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个坐落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周围树木参天、松桦蔽日,这便是古代鲜卑人的发源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游客王建南说道。   5月中旬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终于冰雪消融、花开满地,旅游季也随之而来。近日,记者跟随呼伦贝尔“花季旅游”系列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