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团军联合军工企业探索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模式——
破障拆篱,找准融合的最大公约数
■代志鸿 黄腾飞 王 健
部队造血必须汲取外来“营养”,才能有效缩短人与装备的磨合期
川西高原风卷残云,一场演习拉开帷幕。一辆辆铁甲战车如同猛虎下山驰骋奔突,突然一辆战车“趴窝”。由于没找准装备故障的“穴位”,第77集团军某旅四级军士长杨进带着2名技术骨干硬是从午后折腾到傍晚也没修好。最终,装备生产厂家技术员紧急赶来,才查明散热系统的多个齿轮错位,只用十几分钟便将这个问题解决。
深究其因,那两年部队主战装备全面升级换代。面对信息化装备暴露出的问题,大多数官兵束手无策,只能等厂家技术人员来队解决。
“要是真打起仗来,岂不误了大事?”杨进心中有些焦虑,“没有企业这根‘拐棍’,新装备自主保障能力能否短时间提上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杨进参加了另一次演习保障任务,更是加重了他的本领恐慌。当时,某新型战车火控计算机电子显示屏突发故障,射击参数全部消失。面对这样的突发故障,杨进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只能连连叹气。以前老装备出现故障拆装换件即可,现在新装备精密部件数以千计,各种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专业性强,排除故障由于缺少专业修理工具,造成拆卸后很难复原归位。
“不利用企业技术及人才优势,仅靠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议装会上,部队和企业双方达成共识,决定蹚出一条军民融合新路子。随后,部队派出技术骨干赴军工企业学习装备操作和保障技术,军工企业选派技术员跟随部队挺进高寒山地,与官兵一起操炮驾车,指导官兵掌握新装备常规保障技术,把一批部队“好苗子”培养成独当一面的“保障尖兵”。
一次野外演训,数辆履带式新型装甲战车呼啸驰骋,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山谷。突然,一台战车哑火了。情况不明,官兵们担心炮弹炸膛,厂家技术人员又不在场,谁都不敢轻举妄动,现场空气一下子凝固起来。危急时刻,杨进独自走向故障战车。1秒、2秒、3秒……令人窒息的3分钟后,故障被顺利排除。
“没有‘厂家保姆’还能不能打胜仗?这是一道辩证题。”杨进心里清楚,部队要提升自主造血功能,必须不断汲取外来“营养”,让官兵尽早弄懂悟透新装备技战性能,才能有效缩短人与装备的磨合期。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一次次装备综合保障演练相继展开,双方合作边实践边探索,进一步明确了融合的思路。军工企业技术专家现场言传身教,帮助部队先后处置了多个突发情况,还指导技术骨干革新多套保障器材。短短3个月,部队修理骨干在军工人的帮带下,成功绘制出数百张装配图、零件图,并针对新型战车特点研制出分解专用扳手、火炮瞄准检测仪等多套保障器材。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融合之路才会越走越精彩
那年秋天,滇南的红土高原层林尽染,炮兵营重装远程机动演练拉开战幕。挂挡、给油、提速……一门门自行火炮的履带卷起滚滚黄尘,嘶吼着奔向指定地域。
战车呼啸,没想到一门火炮电台出现故障,与指挥车失联,导致路线跑偏,这让第77集团军某旅连长庹永格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庹永格看来,这个情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机动演练前夕,他带着技术骨干仔细排查装备故障隐患,发现长期运行的战车通信电台某些部件易损坏,当即请来厂家技术人员予以解决。
检修完毕,庹永格提出厂家多配备易损耗的关键零部件的请求,以防途中不测。然而,企业技术人员连连摇头,一脸苦笑地回答:“我们从军工厂出发前,只是按照标准带够每一种配件的数量,你需要的零部件已经没有了,如果现在从厂家发货,至少要一周后才能收到。”
时间不等人,庹永格无计可施,满面愁容。事后,他心里埋怨,部队“冷门”配件存货少,一有需要很难供应上,如果企业技术人员来队前多征求下部队的保障需求,或者保障机关早做打算,也许参演分队就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主体责任不清晰、资源配置不科学、保障模式不灵活、服务过程不走心……演练总结会上,官兵们纷纷吐槽企业与部队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必须打破思维固化的藩篱壁垒,告别形融心不融。”随后,企业与部队达成共识,双方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融合之路才会越走越精彩。
在一次联合演习过程中,参演官兵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加装在某新型战车上的制导设备,引导空中火力对“敌”纵深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主战装备上新增的利器是部队与厂家共研战法训法的重要成果之一。”部队领导介绍,他们还携手完善联学联训、信息反馈、远程会诊、联考联评等多项联合保障协议。
在演训场,军地双方成立的联合考评组,对采集来的上千组实战数据一一量化和定性分析,为发挥新装备作战效能提供决策参考。从演训场走下来的一名营长感慨道:“联合考评既专业规范,又权威公正,更具有实战性。”
企业只有用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军地合作才能找到最佳契合点
“为什么你们列出的故障修复清单,与我们事先统计的数据有误差?”一个寒冬的清晨,眉头紧蹙的第77集团军某旅助理员茶正强拿着一张装备巡修单,敲开了军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房门。
原来,那辆坦克上的多处故障,在巡修单上记录并不清晰准确。这张巡修单让茶助理想了一夜,如果因为这件事与企业产生不愉快,以后再遇到问题,企业还会不会再帮他们?天蒙蒙亮,茶正强决定过来问个究竟。
“你们签字确认就行了。”本以为企业技术人员会谦逊地纠正误差,没想到,对方却没当回事。
得到这样的反馈,茶正强心里不是滋味。回想前段时间,茶正强还对这些企业技术人员心存敬意和感激,他们坐了两天火车大老远从外地赶来,顾不上休息,钻车底、爬车顶、蹲舱厢,将几十台装备的疑难杂症一一排除,整个过程辛苦不说,还手把手传授官兵不少维修经验。本来,任务完成得还算圆满,可装备巡修单的统计却出现误差。
茶正强有多年的装备保障经验,无论处理装备大修、小修,还是协调军工企业来队检修,他一直办事麻利,从未遇到什么棘手难题。然而想不到的是,这张小小的装备巡修单却把他难住了。
这字签还是不签?思前想后,茶正强决定如实将问题向保障部领导反映。
3天后,企业人员与部队官兵坐在一起召开恳谈会,双方围绕巡修单问题进行商谈。会上,修理连三级军士长张龙讲述了这样一段尴尬经历。
有一次演习,一辆坦克刚驶入场地,不料火控系统出现故障。张龙带着几名修理工赶赴现场,却发现装备维修“病历”上记录的内容不准确精细,令人摸不着头脑,结果他们折腾了半天也没找到问题所在。
“来队巡修的厂家技术人员总希望问题多多益善,于是拆修换件频繁,立项名目杂乱。”张龙回忆起这件事时仍耿耿于怀,这名同坦克打了近20年交道的老兵忍不住大倒苦水。还有一次,他同企业技术人员检修一辆战车,明明是传动系统有故障,技术人员却硬是查出很多“问题”,又是更换电子零部件,又是更新线路……结果巡修单上列出了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这带来的后果是,官兵对照装备“病例”自主排故时,短时间内摸不清“症结”,又很难找准“穴位”。
巡修单统计不够准确的问题引起了企业和部队的深刻反思,凡事不能老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不及时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用长远的眼光审视、权衡利弊,部队将来上了战场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通过这次事件,企业与部队多次召开检讨会研讨对策,他们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地通用人才培养及部队后装保障等方面,不断寻找军民融合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在此基础上,他们签订了装备保障责任书,细化了长期合作协议,使企业保障管理机制走上了正轨。
原文标题:第77集团军联合军工企业探索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8/03-02/84578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