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忠:北京对接雄安意蕴深远
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提出,全方位对接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另据此前报道,规划中单独有一节内容对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了安排。对雄安新区的重视可见一斑。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以来,已吸引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选址雄安是遵循如下原则的科学决策:
一是自立发展。雄安新区既非“卧城”也非“产业集聚区”,而是职住平衡、自立发展的国家“首都功能拓展区”,因而离“母城”首都北京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100公里左右最为宜。
二是平衡发展。河北相对落后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因素,促进河北绿色崛起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由之路。河北人口和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北京以南的冀中南地区,选址雄安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是开发可行。雄安新区是华北地块内地震活动非常平静的稀有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优越,可有效利用的空间充裕。同时,离北京新机场60公里,处于发展中的津保交通通道、京九交通通道以及多条城际铁路的交汇处,离天津、黄骅港近,交通条件优越。
四是环境可持续。雄安新区地处九河末梢,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生态环境条件相对优越,水资源承载力较强。
有人提出疑问,雄安新区是下一个深圳还是下一个曹妃甸?笔者认为,雄安新区就是雄安新区。在性质上,雄安新区是“首都功能拓展区”,是抗衡北京吸引力的反磁力中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磁极、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样板间”,不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经济特区和新区。在目标上,雄安新区旨在“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而非产业新区,亦非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在方式上,雄安新区依靠地方品质而非体量抗衡北京吸引力、促进河北崛起、实现创新发展,其开发将是低密度的,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低,人口密度不高,城市不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因此,不能以一般意义上新区成功与否的标准来评判雄安新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关系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有一个相承沿用的成语即百年大计。而雄安新区被称为“千年大计”。之所以这么称,关键在于其宏大背景中的三个涉及千年的要素: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味着中国重回曾经的世界之巅,其必由之路在于创新发展。雄安新区定位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中国重回世界之巅的新引擎。
二是近一千年来,除南北分裂、短命朝代两种情况外,我国均定都北京。面对当今北京“大城市病”,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不是“迁都”而是“展都”。雄安新区是首都功能拓展区,是当今顺应千年定都北京之规律的关键之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出现关于雄安的内容也体现了这一点。
三是近一千年来经验表明,平衡南北经济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北方经济发展滞后于南方。可以预见,若无强有力的干预,未来南北经济差距势将进一步扩大。而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发展极,是促进北方腹地发展、缩小南北经济差距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