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海上联合-2017”军演的三大特点——
更远 更难 更实
中俄“海上联合”系列军事演习自2012年首次举行以来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军事领域的最高体现和两国双边关系框架内最重要的年度军事活动,历届“海上联合”系列军演均备受全球瞩目。
军事演习是军事训练的最高形式,是和平时期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和实战能力的最佳途径。“海上联合”系列军演,在取得重大政治和外交效益的同时,也成为中俄两国海军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的最好平台,具有重大且不断拓展的军事效益。
通过进行“海上联合”系列军演,不但充分体现了中俄两国海军高度的战略互信,两国海军之间的协同协作水平也得以持续提高。历届“海上联合”军演均有新气象、新突破。对于刚刚落幕的“海上联合-2017”军演,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更远、更难、更实。
更远——首次在波罗的海和鄂霍次克海举行
“海上联合-2017”是继“海上联合-2015”之后,“海上联合”系列军演第二次分阶段举行。演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在时间和地点选取、课目和内容设置上,均有较大不同,实际上相当于两次演习。
“海上联合-2017”第一阶段演习于7月21日~28日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这是“海上联合”系列军演首次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参演,派出了最先进的主力舰艇,包括:052D型导弹驱逐舰合肥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运城舰、903型综合补给舰骆马湖舰,俄罗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首次参演。中国海军参演舰艇编队自三亚起航,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亚丁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和英吉利海峡,航行1.9万余公里,创造了“海上联合”系列军演的最远航程纪录。
由于演习区域敏感,西方媒体自然有多种解读。自2014年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在波罗的海地区,北约和俄罗斯持续加强军事部署,已形成军事对峙态势,并频繁举行军演,相互实施威慑。
在“海上联合-2017”第一阶段演习期间,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有多场陆上和海上军演同步进行,并对中俄海上联合舰艇编队进行了全程海空监视。这种情形,几乎是“海上联合-2015”第一阶段演习的翻版。“海上联合-2015”第一阶段演习在黑海和地中海东部海域举行,演习期间,中国海军参演舰艇编队参加了俄罗斯胜利日的庆祝活动。
海军舰艇所至,国家硬、软实力彰显。在“海上联合-2017”第一阶段演习结束后,中国海军参演舰艇编队继续北上,赶赴俄罗斯著名的海军城圣彼得堡,参加在涅瓦河上举行的俄罗斯海军节盛大阅兵庆典。中国海军舰艇的到来,在圣彼得堡引发了新一轮“中国热”。
“海上联合-2017”第二阶段演习于9月18日~25日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和鄂霍次克海阿瓦尼湾举行,这也是“海上联合”系列军演首次在鄂霍次克海海域举行。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参演,兵力包括:051C型导弹驱逐舰石家庄舰、054A型导弹护卫舰大庆舰、903型综合补给舰东平湖舰以及援潜救生船长岛船,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第6次参演。
中国海军参演舰艇编队自青岛出发,经对马海峡、宗古海峡、择捉海峡,绕行日本列岛后,经大隅海峡返航,航程近8000公里。这是“海上联合”系列军演的航线首次选择穿越位于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海域的择捉海峡和位于日本专属经济区内、鹿儿岛和种子岛之间的大隅海峡,日本舰机进行了严密监视和伴随航行。
鄂霍次克海是由库页岛、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与远东大陆封闭而成的陆缘海,海域广阔,海水深度大,非常适合潜艇活动。更重要的是,域外海上力量只有经过受到严密监视的宗谷海峡、鞑靼海峡和千岛群岛的少数几条海峡才能进入。鄂霍次克海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条件,为俄罗斯海军战略导弹核动力潜艇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和前出阵地,这也是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将其战略导弹核动力潜艇部队驻扎在勘察加半岛的主要原因。战略导弹核动力潜艇在穿过千岛群岛岛链后,可直接进入开阔的北太平洋,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经过较短飞行距离就可抵达美国本土。
经由鄂霍次克海的海上航线,是未来中国海军进出北冰洋的最短航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的通航条件逐步改善,经白令海峡的北极航线可大大缩短自东北亚到欧洲的航程,且北极地区极大的资源和能源潜力,使得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凸显。在此类高纬度海域演练,可为中国海军在极地海域的活动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