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时间为轴,改革这幅壮阔的画卷无疑正在加速铺展。
4月18日,首都北京,习主席亲切接见新调整组建军级单位主官,并对各单位发布训令;4月下旬,神州大地,各集团军下属单位相继组建。
“人员重组了,心神是否聚拢了”“任务转型了,能力是否升级了”……时隔不到一个月,带着头脑中横亘的一个个亟待解答的疑问,本报记者走进第75集团军新组建部队的座座营盘。
第一站,某新组建特战旅。从“集团化大冲锋”的摩步旅改为“小而精、功能全”的特战旅,非是缀上“特战”二字这么简单,它是囊括思想观念、作战理念、训练方法、人才培养、装备革新等等从内到外的系统工程。
在这次重塑每一支部队的变革中,每一名军人正在自我重塑;在这片破旧立新的土壤里,一段段故事正在“破土而出”;在这场“白手起家”的大考中,一道道题目正在破解——
今天,请随我们一同见证一场争分夺秒的“转型之战”。
——本版策划
“完不成任务,打不了胜仗,我们就是千古罪人。”窗外风景如画,习习凉风拂面,眼前的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旅长张体任,这个从军28载的老兵却难掩内心的焦灼。从他紧锁的眉头,不时瞥几眼腕上手表的细微处,记者也分明感受到了那份紧迫。用他自己的话说,眼下最缺的就是时间。
5月22日,此时距这个旅正式组建还不到一个月,9月初他们就将参加南部战区陆军组织的实兵演习。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旅数千号人要完成从传统步兵到“上天入地”特种精兵的转型跨越。
“上级交给咱任务,豁出命去也要拿下!”教材、器材、经验一片空白,甚至将来的营区和训练场地都是未知。撇开这些“硬实力”的差距,张体任最忧心的还是人才这个“软实力”的缺口,要变身“陆地猛虎、空中雄鹰、海上蛟龙”,总得有个师傅吧,这个师傅哪里找?
“我是特种兵,特战我先行……”清晨,窗外震天响的口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依山顺势、蜿蜒起伏的营区道路上,身着迷彩服的八连官兵喘着粗气,汗水浸透衣衫,犹然奔跑不停。“117、118……”不远处的操场上,一连正在进行腹部绕杠比武竞赛。上等兵王先林已经在杠上坚持了18分钟,手上的老茧磨破了,肉撕裂了,鲜血一滴滴从杠上滴落。“听说八连有人能做100个,我偏要争这口气,就是要创个纪录给他们看看。”下杠时,王先林几乎是失重般坠落下来,可听到战友告诉他自己创下了新纪录时,他笑开了花:“值了!”
“好兵哪有不想当特种兵的。这帮小子,一听说旅里要选训练先行分队,都憋足了劲儿,争着要当尖刀上的刀尖!”张体任转而向记者解释说:“我们旅从步兵向特战转型,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可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我们打算选一个基础好的连队担当训练先行分队,让他们发挥‘酵母作用’,带动大家一起探索。”
谁来当先锋?呼声最高的有两个连,一个是有3年“步兵特战化”经验的一连,一个是拥有一批“神奇大咖”的八连。
“那还用说,准选我们一连呐!”33岁的一连连长余军,是侦察专业出身的老兵,常年受高原紫外线曝晒,让他的脸庞黝黑而粗糙。
“旅长说特种兵要能上天入地,掌握跳伞、潜水、泅渡、爆破等十大技能,听起来吓人,其实循序渐进做起来也没什么可怕的。”余军自信地说,打头阵、当先锋,经验很重要,他们一连原本就是侦察连,开展“步兵特战化训练”已有3个年头,除了基础的战斗体能,在攀登、射击、滑降、野战生存这4大类16个险难特战课目上也培养了一批骨干,积累了不少经验……
余军言谈间,记者留意到他身后的八连连长兰超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余连长说的是事实,但想当先行试点,先得问我们八连答不答应。”兰超的底气,源自他手里的几件“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