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12日讯 据环球网报道 演兵场来了装备保障“混编队”
西部战区陆军装备部适应新体制创新装备保障模式
本报讯 张大东、特约记者孙利波报道:金秋时节,昆仑山腹地,西部战区陆军组织的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激战正酣。对抗双方配属的装甲、火炮、工兵、陆航等诸多兵种多型装备轮番上阵。战况胶着,红方各类装备损伤不断。一声令下,由数辆方舱车组成的装备保障分队迅速前出,分赴各兵种阵地展开抢修。
“这支装备保障分队其实是一支‘混编队’,过去是各专业修各专业的装备,现在是一条指令、一个行动,全面覆盖、精确保障。”西部战区陆军装备部领导介绍说,他们打破过去按照车船、工化、装甲等专业分头保障的模式,按照作战编组从所属单位抽组10多种装备保障要素,临时成立装备保障大队,挺进高原寒区与演训部队对接,实施联训联保。
这个临时成立的保障大队如何运转?大队政委陈德兵告诉记者,以前是多个保障大队构成一个保障体系,每个保障大队只能维修本专业范围内的数种装备。如今一个大队就是一个保障体系,下设火力火控、装甲底盘、轮式底盘、雷达装备等保障模块,每个保障模块又包含若干保障单元。平时设立保障基地,战时组建机动分队,目前他们已具备70多种装备的保障能力。
“一体化联合保障实现了装备保障的整体筹划和指挥‘瘦身’。”西部战区陆军装备部装备维修处处长梁斌说,新的编组模式不仅仅是人员整合和要素融合,更是信息聚合。以数据采集为例,过去是各专业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自立标准,如今大队将各专业数据库进行整合后,再到高原进行综合分析和现地论证,建立了统一的“装备高原作战数据库”。
谈起这个数据库,某师炮指副主任范永洋连竖大拇指。前不久,某新型火炮因气压低导致首发炮弹偏离目标,车长依据高原数据库迅速调整参数后一击命中。某型指挥系统受高寒山地影响性能不稳定,操作员调出同类装备干扰防护数据,与新型雷达对接,确保了通信稳定畅通。
融入作战体系的保障才有力
■王通化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英军一艘改装过的修理船随编队出征,在战争中先后修复11艘战损舰艇、进行24项大修工程,为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反观阿军,他们从德国引进的2艘现代化潜艇,由于装备保障跟不上,屡屡贻误战机。
这启示我们:现代战争中,战时装备保障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影响战略全局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战争发现即摧毁,传统的“后台式”保障模式,已不能满足战争要求。装备保障方式必须要与作战方式相适应,紧贴战争演变脉搏跳动,主动融入作战体系,方能真正为战场决胜提供有效依托。
融入作战体系的保障才有力。当前,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已经建立,战区陆军装备机关也实现了相应的要素融合和架构转变,眼下较为紧迫的是装备保障力量体系的创新构建。西部战区陆军装备部紧贴使命任务,适应新体制创新高原装备保障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相关部门也应主动作为,探索建立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和运行机制,真正使装备保障力量、保障资源、保障单元等保障要素攥成“铁拳”。
来源: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10/953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