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训快评
抗高温训练必须讲科学
■张科进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事后经调查发现,由于发射时当地气温过低,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舱的O形环硬化失效,最终酿成这一惨剧。
战争史上,武器装备由于高温、极寒、沙尘等因素导致机械故障、控制失灵、通讯中断、弹药失效而造成战争失败和人员伤亡的案例并不少,教训极为深刻。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严寒的天气条件下,德军的坦克难以启动,多次贻误战机。
这些事例无不警示我们:任何装备对运行环境都有适用范围,其性能指标是在严格试验中测试出来的,训练中我们必须牢记并遵循这些科学依据。我们强调指挥员要敢于训练,用出装备的极限性能,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顾装备性能盲目蛮干,否则同样可能犯严重的错误。
打仗虽然不能选择环境,但科学的方法可以改变环境。组织部队在高温极端天气条件下使用装备,就是要通过训练找出科学的抗高温之道,为装备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正是高温训练的意义所在。
一把遮阳伞、一瓶“喷雾剂”,火箭军某导弹旅这些抗高温的科学做法,来源于训练实践,既简单、又实用,无疑值得肯定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