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旅官兵在高温下训练。 王小生摄
本报讯 温志晖、特约记者蔡瑞金报道:8月中旬,烈日炙烤南国大地,在火箭军某导弹旅的阵地上,发射指挥长王权海带领几名号手,将一把草绿色的遮阳伞撑了起来,为即将进行的发射训练作准备。
遮阳伞怎么上了“战场”?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权海一边操作设备一边解释:“因性能结构,有的武器装备难以经受高温烈日的‘烤验’,特别是精密的光学、电子设备,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高效工作,否则会影响装备使用寿命和精度。”这次驻训,该旅为每套发射单元订制这种草绿色的遮阳伞,既可保护观瞄设备不被太阳暴晒引发故障,又能在南方丛林环境起到伪装效果。
据了解,为保障装备在高温酷暑中运行良好,该旅在驻训展开前对装备操作舱、仪器舱内的空调进行了全面检修,确保精密仪器能够在最佳的温湿度条件下工作。训练展开后,他们坚持定期为装备进行“体检”,及时解决因温度变化对武器装备作战性能、参数产生的不利影响。
正午,烈日炎炎,驻训场上热浪袭人。官兵们快速占领阵地、起竖导弹,一会儿工夫汗水就湿透了作训服。记者扶着发烫的直梯走上发射车,只见发射号手周立伟拿着一个装满水的喷雾气瓶,给连续运转的机械设备喷水雾降温。周立伟介绍道,他们自创的这种“喷雾瓶”简便易携带,局部降温效果明显,前不久被旅里评为驻训“三小”革新成果。
“只有满足了装备的使用条件,才能充分发挥装备性能。”该旅旅长陈在望说,通过给武器装备撑“遮阳伞”、穿“防晒衣”、擦“防晒霜”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使导弹装备作战性能得到很好保持,有力地保障了演训任务的完成。
驻训以来,虽然部队面临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但由于事先做好了防暑降温工作,该旅连续展开多波次高强度合成训练,武器装备始终保持最佳战备状态,每一次发射都打出了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