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台海风云  >> 正文

美国“科研船”敏感时刻抵台 停靠“东风15”导弹落点附近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环球时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资料图:美国科学研究船“托马斯”号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邢晓婧】“敏感时机!美海军船舰停泊高雄港”——16日午间台湾岛内各大报刊、电视、网站纷纷报道这件“大事”,一些绿营媒体兴奋地表示这是“敏感时刻为美军在台海演习做准备”,甚至“美军支持蔡政府走向‘台独’的保证书”。但事件随即发生戏剧性变化:台军方出面解释说,这只是一艘退役的美军“科研船”,今年“是第四次来了”,它的到访不仅与美国“国防授权法”无关,也跟外传美军要在南海进行的军事展示无关。

  “为什么前几次不炒作,第四次才搞那么热闹?”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金奕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很明显,这是蔡英文的选前动员”。而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所谓科研船就是情报搜集船。无论如何美国接下来的举动非常令人关注。”

  16日,台湾《自由时报》率先报道称,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排水量达3250吨的科学研究船“托马斯”号,目前停靠于高雄港9号码头,预计在本月18日晚间11时离开高雄前往澳大利亚。前台湾海军新江舰长吕礼诗在脸书上发帖称,该舰下个目的地为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如途中需要补给,也可南下至菲律宾,但却选择在高雄港停泊,“其象征意义值得观察”。

  吕礼诗称,该舰具遥控水下载具及自主式水下载具,可测量盐度、温度、压力和化学性质等水文数据。这种“广义的美舰”在此时来台,有许多遐想空间。有报道称美舰可能在下月于东亚一带活动,而高雄港外海是台军时常演习的“反潜第六区”,平均水深约500米,最深处约1000米,假如美舰有意从台海通过,“也可能在现有数据基础上,进一步确认水下水文”。

  他还补充说,该地同时也是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时,大陆其中一枚“东风15”导弹的落点,综合这些因素,有很多意涵值得观察。

  这篇报道立即引起岛内舆论哗然。“敏感时机!美海军科研船现正停泊高雄港”“曝光!美国海军科研船停泊高雄港传为军演预做准备”“美方细致操作,增添模糊空间”……“高雄港来了稀客!美海军科研船停泊高雄港,传为军演做准备”,绿营的台湾三立电视台16日称,上一次美国派航母通过台湾海峡还是在小布什任内,虽然只是科研船,虽然不是现役军舰,虽然它这两天停泊在高雄“格外低调”,但还是引人关注,“因为它的科研成果,美军也可以拿来作参考,而它又游走在军舰和民船的模糊地带”。

相关新闻
台湾打得赢大陆?台前高官驳美媒:解放军攻第一波后,台军就不行了

美媒日前刊文称,台海如果发生战争,台湾可以打赢大陆。对此,台当局前“国安局长”蔡得胜16日驳斥称,解放军不用登岛,只要伤到台军士气就可以打击台湾,台军就算有再好的飞机,在解放军第一波攻击后也会等于一个“铁棺材”,飞不起来。 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9月2...

台湾能打赢大陆?岛内前“国安局长”出面打脸 赖清德也只得“认怂”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日前刊发一名记者的文章《台湾可以打赢中国》,宣称台湾确实有可能击退陆方的进攻,甚至不需要美国救援云云。“神论”一出,岛内“极独”势力宛如打上鸡血,立时亢奋到“嗷嗷直叫”。客观冷静的岛内媒体及分析人士则质疑,美方散布这样的言论真实性几何?目的...

台"统派"呐喊:有解放军做后盾 没人敢欺负台湾!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15日表示,台湾人民应拒绝成为美国的棋子,更不应再购买美国军火,“大陆就是可以倚靠的自家兄弟,有解放军做后盾,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台湾人!” 近日,美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于6月通过一项表决,同意美国海军军舰定期停靠高雄等台湾港口,并将台湾纳入美国一项年度国防政策措施之中。接着美国务院又于9月批准一份价值3.3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还有部...

嫁去台湾100块聚会都嫌贵 陆配大呼:全家回大陆

陆配抗议台当局歧视政策 (图源:视觉中国) 海外网10月16日电据《大公报》10月16日报道,台湾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会长钟锦明透露,这三个月来接到好几位陆配电话询问“如何放弃台湾户籍,想要一家回大陆”。由于台湾经济日渐下行、受到当地歧视等原因,不少嫁去台湾的大陆配偶...

两岸专家学者相聚山东栖霞 研讨共享经济的理念与实践

中新社山东栖霞10月16日电 (记者 张晓曦)多位两岸专家学者16日相聚山东栖霞,研讨共享经济的理念与实践,并就两岸在共享经济方面的交流合作、共享经济未来实践等发表看法。   当日,由海峡两岸城乡发展合作委员会主办的2018“长春湖对话暨共享经济的理念与实践”研讨会在栖霞市举行,3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及嘉宾出席。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谢耘从技术角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