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
② |
③ |
图①:“庞国兴英雄连”官兵组织狙击训练。 图②:庞国兴(左二)组成3人临时战斗小组。 图③:“庞国兴英雄连”上等兵卯卫星(右一)为战友讲述战斗英雄庞国兴的故事。月斓霖摄
庞国兴是谁?
这个名字,第77集团军某旅九连指导员张暕再熟悉不过。
60年前,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该连四班副班长庞国兴和战友同大部队走散。他们决定组成临时战斗小组,由庞国兴指挥继续战斗。他们孤胆穿插,深入敌后7.5公里,夺下敌人2处炮阵地,缴获各类火炮7门。战后,庞国兴被上级记个人一等功,并被授予“机动灵活、孤胆作战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所在连队被命名为“庞国兴英雄连”。
然而,一次对话让这个名字变得“陌生”起来。
一次,张暕给刚下连的新兵讲连史。一名新兵问:“指导员,庞国兴是如何成长为战斗英雄的?”没想到,这个问题竟然把张暕问住了。作为“庞国兴英雄连”第38任指导员,张暕对连史里关于庞国兴英雄事迹的记载烂熟于心,但“庞国兴的更多成长故事确实很少关注,也没想到关注”。
“战斗英雄是怎样炼成的?”那次尴尬的对话启发了张暕,“英雄的事迹确实鼓舞人,但英雄的成长经历或许更能感召身边的战友。”
“我们不能让英雄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自此,一个念头在张暕心中萌发,并很快转化成行动——他发动连队战友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档案馆、查询地方志、翻找旧书摊,“期待从历史记忆碎片中寻找到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庞国兴”。
庞国兴新兵时期的训练成绩单,时任师机关宣传干事留下的采访记录本,刊有庞国兴稿件的旧报纸,庞国兴同乡的回忆……随着一件件关于庞国兴的史料文物被发现,一个生动、饱满、鲜活的英雄形象,清晰地出现在张暕和战友们面前。
“相信我也能成为像庞国兴那样的英雄!”前不久,一名新兵的发言,让张暕确信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走近英雄,读懂英雄,用英雄的故事成就新的英雄!”
一个人,一座碑,一个选择
“‘庞国兴英雄连’的连魂诞生在高原,我们绝不能把它丢在高原”
寻找庞国兴,是从一座墓碑开始的。
“咱县里出过英雄,3个人打掉敌人2处炮阵地。这就是他的墓碑,娃儿们快给英雄鞠躬。”来自陕西省子洲县的屈强博,从小就听过庞国兴的故事。这位二级上士清晰记得,每逢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祭扫活动,老师都会向他们讲述庞国兴的战斗故事。
“你们是庞国兴的同乡,别给县里丢人。”长大后,屈强博和许多同乡选择报名参军。临行那天,县武装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这样叮嘱他们。
连队提出寻找庞国兴,屈强博率先报了名。休假回家,屈强博带着战友们制作的花环、挽联,来到庞国兴的墓碑前,与战友们一起“云祭扫”,共同缅怀英雄前辈。
得知屈强博来自庞国兴生前所在连队,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紧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讲述庞国兴的故事:“庞国兴出身贫苦,父亲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母亲哭瞎了双眼,还没犁耙高的他就这样成了地主家的佃户。县里解放后,家里分到田,他打心眼里念共产党的好。后来,部队来征兵,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
之后,这些故事被写进九连连史,成为官兵了解庞国兴成长的一扇窗。
前些年,九连所在旅接到命令,即将移防高原。带着战友嘱托,屈强博请假回了一趟家乡,把这个消息“告诉”庞国兴。
在庞国兴墓碑前,屈强博偶然结识了子洲县党史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告诉屈强博,县志馆珍藏着一份庞国兴手写的日记,可以复印一份带回部队。
就这样,带着这份珍贵的史料,屈强博踏上千里移防的列车。
初上雪域高原,连队许多官兵出现了高原反应。一段时间后,屈强博身体有些吃不消,脑子里闪过到期退伍的想法。闲暇时间,他开始整理庞国兴的日记,看看英雄当年是怎么想的。
“高原真苦,快走两步都会喘”“今天训练,我又因高原反应吐在训练场上”“马上要奔赴前线,我真担心回不去,就给母亲留下遗书”……
读罢庞国兴当年在临战前写下的字句,一个有血有肉的战士形象出现在屈强博眼前:原来英雄也曾面临我们今天这样的考验,也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担心。
日记整理完毕,屈强博陷入沉思:“如果当时庞国兴退缩了,是不是就成不了战斗英雄?如果我坚持下去,是不是也能成为英雄?”
几番思考,屈强博决定安心服役,干出一番事业。屈强博说:“阅读庞国兴日记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寻根发现之旅。我们的连魂诞生在高原,决不能把它丢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