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71年前,他们跨过鸭绿江上那些桥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视点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长甸河口(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分三路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你脑海可能有这样一幅画面:鸭绿江江面白雪皑皑,巨龙般的志愿军队伍正徒步通过架设在冰凌上的简易浮桥,夕阳将战士的影子拉得很长……

照片名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由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拍摄,最初刊发于《解放军画报》1951年第4期扉页——照片上的浮桥就是抗美援朝期间著名的“马市浮桥”,位于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

“我1951年1月从马市浮桥跨过鸭绿江。”94岁的志愿军老兵王万经说,“现在江面看不到桥的踪影,是因为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是夜里过江,浮桥也多是傍晚搭建、次日凌晨拆除。”

“除了是战士过江的便道,浮桥还是为前线战士运输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当年,我所在的队伍就是驾驶嘎斯汽车从浮桥通过进入朝鲜。”王万经说。

在位于马市浮桥下游的鸭绿江上有两座“姊妹桥”:鸭绿江大桥和鸭绿江断桥。“断桥是鸭绿江上第一座大桥,是一条公路桥,抗美援朝时,该桥朝鲜一侧被美空军炸毁;鸭绿江大桥最开始是铁路桥,后根据战事变化,被改成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几经被炸后修复。”86岁的丹东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原秘书长宋群基介绍说。

“姊妹桥”曾承担着志愿军过江、军用物资供应、后方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美军很快意识到“姊妹桥”的重要作用,开始不断侦察扫射轰炸两座大桥——如今,记者走上断桥,抬头看钢架,桥体上炮弹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敌机轰炸一次,我方就抢修一次。”宋群基说,抗美援朝期间,鸭绿江大桥成为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对很多志愿军老兵而言,鸭绿江大桥是他们奔赴朝鲜的地方,也是回国的“凯旋门”。“当我们乘坐火车回到祖国,一下车,大家欢呼雀跃。”88岁的志愿军老兵胡长哲说。

“当年我从集安出发到朝鲜时,周围静悄悄的;可当我从鸭绿江大桥上回来时,丹东人民守在桥头夹道欢迎,那一刻别说多激动了。”志愿军老兵王广照说。

在长甸河口村,“桥”的故事同样感人。“毛岸英学校在这里建校,是因为当年毛岸英就是从校址斜对面的浮桥上走向朝鲜的。可以说,他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在祖国最后的足迹。”毛岸英学校校长于满泽说。

在河口村也有一座断桥。与鸭绿江断桥一样,它也曾遭美军飞机多次轰炸。如今,河口断桥上插着很多写着志愿军各部队番号的旗子——当年,一大批志愿军战士从这里走过,他们或牺牲在战场,或已步入暮年,但他们用血肉之躯锻造的抗美援朝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

断桥、鸭绿江大桥、难寻踪影的浮桥……它们是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印记,更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见证。

(来源:新华视点 记者:于力、高爽;中国军网)

相关新闻
抗美援朝,中美力量悬殊,中国为什么敢出兵?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 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 仿佛“冰雕”群像 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画面 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真实的场景 在长津湖战役中 担任阻击美军任务的志愿军 有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 他们以战斗队形散开 卧倒在雪地中 人人都是...

晚上翻山越岭到前线抢修大炮!84岁老兵在厦分享抗美援朝往事

台海网10月16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雪梅)听书、观影,学习红色文化。15日,“接续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首场听书、观影分享会在联发文创园举行。本次活动由厦门市委党史办、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指导,樊登读书福建运营中心、海峡导报社、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此次活动以听书《火种》、观影《长津湖》的分享会交流等...

破防了!两位抗美援朝断臂老兵重逢,“无法握手,我们就碰碰肘吧”

昨天 微博上的一条新闻 看哭了小花 两位抗美援朝老兵久别重逢 因断臂无法握手 于是碰了碰手肘 表达心中的想念与喜悦 10月12日下午 8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化武 回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军院) 迎接他的是 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全弟 一位是在乔岩山战斗中 失去右眼和双手 一位...

《长津湖》热映 厦图集美馆主题书籍带您重温历史

台海网10月13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位于厦门市图书馆集美馆区一楼中庭的主题书架,即日起推出《决战朝鲜》《朝鲜战争》《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抗美援朝11杰》等抗美援朝相关书籍约110册,带您一起重温这段历史。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战长津湖》主要描写了抗美援朝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