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两弹一星”精神述评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李国利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50多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新华社发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祖国而奉献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至今保留着一座站台,站台上静静停着一辆饱经风霜的列车。

2021年5月31日,青海大学“三江源生态”一流学科博士团成员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原子城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1964年,这辆零次列车把第一颗原子弹从金银滩草原秘密运送到了罗布泊戈壁滩。不久,“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是程开甲在打字机上撰写论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钱学森在给同学们解答问题(资料照片,1964年摄)。新华社发

这是郭永怀(右一)在解答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争气弹”“中国星”的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这些“两弹一星”的功臣,为了完成神圣使命,有的“人间蒸发”二十余年,有的改名换姓默默工作着。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新闻
初心印记 | 探寻“两弹一星”精神的密码

有幸多次走进“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发射阵地,现场目睹了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壮观过程,近距离接触过“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英雄航天员”王亚平、陈冬,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着深切的感受。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载人航天精神之源。20...

我们的传家宝丨“两弹一星”精神

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

见证中国“核弹”诞生 金银滩不再是“那遥远的地方”

(中共百年华诞)见证中国“核弹”诞生 金银滩不再是“那遥远的地方”   中新社青海海北3月21日电 题:见证中国“核弹”诞生 金银滩不再是“那遥远的地方”   作者 赵凛松 潘雨洁   三月春寒料峭,青海湖北岸草色渐青,雪山下牛羊漫步,一座低矮平房半掩埋式地“嵌”于近处草原上,背面一堵锈迹斑斑的钢板墙伫立,这里是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金银滩草原...

《永怀初心》微电影首映 再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报国情怀

2019年12月31日,讲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报国情怀的微电影《永怀初心》首映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先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舒歌群介绍,微电影《永怀初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