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果从天下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命运的角度去看长征,那么,长征对于全人类无产阶级大众有什么启示?换句话说,长征—不仅对于中国、中国革命而言,而且是对人类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具有“人类启示录”的意义?
长征是“全世界受苦人”奋起革命的壮丽悲歌,无边的苦难—在长征中发展到极致,而同时,红军也将“全世界受苦人”在绝望中爆发的抗争意志,发展到了极致。
如果说长征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那么长征首先便是天下受苦人革命意志的胜利,是人类意志的赞歌。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批革命者面对过像长征这样的历史条件、客观环境:空前强大的敌人,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如此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如此严酷、恶劣的生存境遇,而这一切历史条件、客观环境,就如同一堵无边高墙冷漠地矗立在那里。它似乎以血淋淋的残忍宣示着:在中国,革命是不可能的,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存在统统是不可能的,革命是没有出路的。
而没有苦难,就没有奇迹;没有奇迹,就没有革命的辉煌。
长征是被压迫人民的胜利,长征宣告:衣衫褴褛的红军,就是要推翻那个没有“天理”的旧世界。
长征的胜利,是历史中的奇迹,是对“不可能的解放”的永恒召唤,是无数过去对无穷未来的祝福。长征时的共产党人一无所有;如果有,这就是红军拥有革命者的意志,它使革命者神圣。
长征中无数动人的故事,说明了红军的意志力是如何的顽强。
余秋里,在长征途中左臂负伤,他是晃荡着一支断了的胳膊走出草地的。为了止痛,他不断地往断臂上淋水,结果伤口腐烂生蛆。在拖着断臂行军200天后,他接受的治疗是用锯条把断臂连骨带肉地锯下。
女战士周起义参加红军之前是裹了脚的,而她就是凭着一双小脚走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战友们看她实在走不动了,动员她留在当地,说待革命胜利再来接她时,一路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的她,却号啕大哭。
廖承志则亲眼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红军母亲分娩后,为了不拖累部队,把孩子抛入了水中,而就在抛孩子的一瞬间,那个母亲也扑入水中,母亲和孩子一起消失在水中。
1935年6月17日清晨,穿着夹衣夹裤的毛泽东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椒水,向冰雪覆盖的山上爬去。半山腰上,雪雹俱下,空气稀薄。毛泽东的警卫员戴天福因在过大渡河时患了疟疾,实在走不动了,躺倒在雪地里。毛泽东拉起他说:小戴啊,千万不能坐下啊,坐下就起不来了。来,我背你走。
此时,另一位警卫员吴吉清赶上来,抢先把戴天福背起,而毛泽东扔下手里的木棍,在后面托扶着。就这样,三人一起艰难地爬到了山顶。
这就是长征。
长征就是这样写在了亚洲的原野上,写在了人类的历史上。
枯瘦的面容、坚定的目光、革命家的腿,毛泽东长征时代的形象,就是这样写在了革命的画卷里。
长征的胜利,是无数戴天福这样的普通红军战士信念的胜利。他们也许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高深理论,但是他们明白,自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他们的奋斗是正义的,在不义与道义的对决中,他们以性命去搏道义,这就是红军的选择。他们清醒地选择了牺牲,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死,不是白白地送死。
长征之所以能够胜利,首先就是因为红军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坚定政治信仰与信念的军队。而长征沿途所受到的各族人民的支援,再次证明了良知在人民心中。
长征是革命者不断探索的精神的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一路摸索前进,他们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他们只是知道,必须在战斗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他们只是知道,必须一直前赴后继向前走——北上、北上、北上!他们只是知道,后退和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
今天,人们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回答是这样的——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天生强大,也不是因为共产党不犯错误,而是因为,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里总会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呐喊冲锋:同志们,跟我上!
这是因为,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错误,中国共产党里总会有人第一个站出来,通过洗心革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勇敢地纠正党的错误——就像在遵义,就像在沙窝,就像在甘泉……
而在长征路上,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做的。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负责人都是共产国际指定的,陈独秀、张国焘、瞿秋白、向忠发、王明、博古,无不如此。而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首先便是学习贯彻落实共产国际指示的大会。而在长征路上,由于湘江战役丢失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方式,生死存亡的环境逼迫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独立自主,必须选择实事求是。因此,长征路上召开的大多数会议,都是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充分发扬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的会议。而其中最伟大的就是遵义会议。
长征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标志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红军的第一要务是要吃饭,要消灭敌人,革命要有落脚点。如果没有饭吃、不能消灭敌人、没有落脚点,如果不能使革命生存发展,再高妙的理论,再崇高的权威,都必须为革命的生存让路。那些不能使革命向前的理论,都必须抛弃掉,就像抛弃和砸碎长征开始时所携带的那些坛坛罐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