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黑土地上决战决胜——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解放军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73年前那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战役。

步入纪念馆展厅,一组名为《决战决胜》的浮雕映入记者眼帘。浮雕上,几名战士高举旗帜,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据守的城垣发起冲锋。

“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战,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过国民党军队,全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谈及这组浮雕的寓意,纪念馆讲解员姚璐璐介绍,辽沈战役的胜利使我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使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至1948年秋,国民党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30万人减少为365万人,用于第一线作战的174万人被分割在以沈阳、北平、西安、汉口、徐州为中心的5个战场上,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120余万人发展到280万人,经过实战锻炼和新式整军运动,部队军政素质大大增强。鉴于此,党中央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作出同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的决定。”在展厅,姚璐璐向记者介绍了辽沈战役的背景。

“决战决胜,务必要争取首战告捷。”姚璐璐指着展厅内一张战场态势图告诉记者,战前,我军在东北的兵力已达百余万人,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地区。面对日益有利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失时机地作出打大歼灭战、攻占大城市、歼敌重兵集团的重大决策。经过研究,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决战的首要目标选择在条件最有利的东北战场。

1948年9月12日,根据中央军委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共103万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记者步入纪念馆内的一处全景画馆。画馆以绘画、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锦州战役的场景。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咽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中央军委将辽沈战役的首阶段目标定为攻克锦州。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迅速行动,将锦州守敌包围。为解锦州之围,蒋介石下令组建东进、西进两个兵团,由锦西、葫芦岛等地对进,企图夹击我围攻锦州的部队。针对这一情况,东北野战军立即派出部队,于塔山和新立屯等地进行阻击。

在纪念馆内,一幅油画再现了辽沈战役中最惨烈的塔山阻击战的场景。一处弥漫着硝烟的阵地上,几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仍坚持战斗,身上的军装早已被鲜血浸透……

“在塔山阻击战中,国民党军在飞机、军舰舰炮和数十门重炮掩护下,疯狂扑向我军阵地。”据介绍,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阻击官兵叫响“人在阵地在”口号,坚守阵地6天6夜,最终以伤亡3774人的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军增援锦州的图谋。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敌守军被全部歼灭。”姚璐璐指着馆藏的辽沈战役经过示意图向记者介绍,“至此,国民党军由陆路撤向关内的通道被完全封死,辽沈战场上呈现出‘关门打狗’的态势。”

由于长期被困、孤立无援,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长春宣告和平解放。东北野战军乘胜进攻,于11月2日占领沈阳。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共伤亡6.9万余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东北的解放!”在纪念馆展出的一个爆破筒残片前,讲解员梁丹丹正在为游客讲述自己的爷爷、烈士梁士英的战斗故事,“在锦州战役中,爷爷和战友被一座地堡挡住去路。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将爆破筒塞进地堡,并用胸膛牢牢顶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通路……”

“这是爷爷牺牲的地方,我主动申请来锦州工作,就是为了和爷爷一起守护这片红色土地。”梁丹丹告诉记者,自20年前退伍后,她就一直在纪念馆担任讲解员。这些年来,她亲眼见证了东北振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倘若爷爷泉下有知,他一定会为今天东北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欣慰!”(记者 宋子洵 通讯员 刘晓光 刘星楠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新闻
科学保护修复治理黑土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生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相对不足,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保护性开发利用并提升耕地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农业发展问题之一。   粮安天下,耕保为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

保护黑土地,干得更来劲(我们的2020)

“这么多年积攒的成就感,都在这黑土地上。”冬日里,出了屋,一阵冷风仿佛能把人冻透,可说起2020年的奋斗与收获,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立刻来了兴致,带着记者来到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玉米试验田。秋收时,试验田里挖了个约一米见方的土坑,用来展示土壤剖面,眼下坑底已是积雪。   “黑土都这么深啦。”王贵满下到坑里,手在距地...

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来自国庆假期秋收一线的报告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东北连续台风侵袭,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   “十一”国庆假期,适逢秋收,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再到洞庭湖畔,各地忙秋收,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徐徐展开。希望的田野上,五谷丰登,端牢中国人自己饭碗的底气更足。   战“疫”抗灾,丰收来之不易   黑土地上秋收忙。这几天,黑龙江省富锦市种粮大户柳军力...

黑土地上是我家—— 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组图】

这是吉林省大安市永强村(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二合雪乡日出景色(2019年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三梁村(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吉林省舒兰市三梁村,工作人...

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松嫩平原,沃野千里,一派郁郁葱葱,正是粮食作物长势最好的时节。一座座美丽的乡村点缀其间,它们是许多人的故乡,如今,也成为许多人安身创业的新家园。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吉林省走访田野山村,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动实践。黑土地上,一个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