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将野战医疗队拉到陌生地域组织战地救护训练。李玲玲摄
“在敌人的炮火面前,我是一名战士;在伤病员面前,我是一名护士。”追忆往昔,抗美援朝老兵朱勇总难忘怀,“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伤病员!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战友们救下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朱勇所在的志愿军总医院在鸭绿江沿线设立多处医疗所,收治、转送伤病员,并派出医疗队深入朝鲜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一次次生死救援。
峥嵘岁月,浩荡长歌。如今,曾经的志愿军总医院经过几轮调整,成为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他们传承发扬志愿军总医院革命精神,以崭新形象屹立于鸭绿江畔。“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光荣传统,激励着一代代志愿军总医院的传人们砥砺前行。
一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北军区第六陆军医院是当时边境重镇安东(今丹东)唯一一所担负伤病员分类转送任务的医院。医院官兵的心被前线传来的消息牵动着。形势日益严峻、战斗愈发激烈,伤病员不断增多……很快,医院被改编为志愿军总医院,救治伤员的重任压上了医院官兵的肩头。
16岁的女战士朱勇,毫不犹豫地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战。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朱勇和战友们与死神赛跑,经历着生死考验,度过了极不平凡的战斗岁月。他们时常昼夜连轴转,冒着敌机轰炸,抬着担架抢运伤员;在漆黑的夜晚,凭着听力寻找伤员,一路把伤员背下阵地;趟着山洪冲下来的泥水,深一脚浅一脚地把伤员往高地转运……
那一次,护送伤员回国的列车载着400多名伤病员,却仅有六七名医护人员负责护送。天上敌机围追堵截,地上火车走走停停,遇到轰炸要隐蔽,遇上路毁忙抢修,原本3天的路程,这趟火车走了整整9天9夜。一路上,为了照顾伤病员,朱勇和战友们没吃上一顿饱饭、没睡上一个安稳觉。
后来,朱勇被志愿军总部授予“模范护士”的荣誉称号,荣立二等功,并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像朱勇一样,在硝烟战场上,众多医护人员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用生命守护着志愿军伤病员的生命。
“环境越是艰苦,越能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智慧和斗志。”时任护士班长宗湘泽回忆:前线血液短缺,他们就组织献血队,随时为伤员伸出胳膊;医院没有专用的石膏床,他们就在房顶钉上钉子、挂上绳子做固定;医院缺少绷带,他们就从当地买来白布,撕成一条一条制成绷带……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宗湘泽感慨道:“只要还有一个伤员需要救治,我们就顾不上休息。在那里,时间就意味着生命。”
为改善条件,拯救更多伤员,医院系统地开展洗消、灭虱、分类、救治、转送工作,在安东市内和五龙背镇沿线建起两条“流水线”,以便于将轻症伤病员转送后方医院,把主要精力投向重症伤员,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益。
医院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扩大救治规模,床位从600张增加到4800张,最多时收留伤员6000多名。截至1954年10月,医院共接收1100多次列车34万余名伤病员,向后方转送伤病员26万余名,现地抢救伤病员6万余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立起历史丰碑,注入红色基因。如今,新时代军中白衣天使们铭记光荣历史,用实际行动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志愿军总医院”这块金字招牌,也早已成为鸭绿江畔的响亮符号,被人们久久传颂。
二
在第966医院院史馆正厅,醒目地陈列着一块刻有洪学智上将手书的石碑——“发扬志愿军光荣传统再立新功”。在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志愿军先辈们用忠诚与牺牲,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战胜敌人,志愿军在战场上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抬不下来。这第三怕,正是咱卫勤兵的职责所系。”去年,新兵入营第一课,医院邀请朱勇、宗湘泽等抗美援朝老兵走上讲台,带领官兵重温那段历史。
一个破旧的药箱,一副简易的担架,一组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医院史馆、文化长廊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故事,震撼着官兵的心。
近年来,该医院将抗美援朝战斗故事写进院史、院歌,编进教案,融入“志愿军总医院”特色文化,引领医院建设发展。官兵对此颇有感受:“那其中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荣,看到这段历史,就像听到革命先辈的谆谆教诲。”
“金达莱,金达莱,万般芳华血染成,高唱凯歌迎春来……”2016年,官兵将抗美援朝战斗故事创编成歌舞情景剧,搬上文艺汇演的舞台。剧中讲述了一名志愿军护士在前线抢救伤员,当敌机来袭时她用身体保护伤病员,自己却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演出后,剧中的主题歌曲被很多官兵用作手机铃声,在医护人员中广为传唱。
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去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医院组织官兵“走红色之旅、探历史之源”,沿着当年战斗过的路,读院史、观展馆、寻遗址、查档案、听故事,重温探寻医院创建、迁移、在战火中成长的历史。那段光荣历史,仿佛嘹亮的冲锋号,令人心潮激荡。它所蕴含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在70多年风雨历程中不断积淀,持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激励医院官兵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
一段段难忘的记忆,一代讲给一代听,如同不断传递的火炬,点燃官兵的信仰之火。
2003年春,“非典”疫情暴发。护士孟莉主动请缨,作为全军第一批抗非典医疗队的一员,进驻小汤山医院。2014年,非洲大陆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派出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孟莉再一次冲到危险前线。
今年年初,在医院组织的强军故事会上,孟莉登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我永远忘不了在医院史馆中看到那些战斗故事时,心灵所受到的震撼。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总能从中汲取拼搏奋斗的力量。作为志愿军总医院的传人,我相信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去年年初,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令响起,医院护理部主任宋爽第一个报名。出发前,她没有叫醒熟睡的孩子,悄悄踏上了抗疫征程。她随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一批进驻火神山医院,第一批冲进“红区”与病毒作斗争,最后一批撤离武汉,在生死线上践行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光荣传统。
风雨征程中,这些医护官兵义无反顾的身影,总是动人心魄。一代代志愿军总医院传人用担当与奉献赋予了传统和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他们为兵服务、向战而行,精心为官兵健康保驾护航,时刻准备为保障打赢贡献力量。医院普外科主任谭振刚说:“现在条件好了,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不能忘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宗旨。无论是科研还是训练,都要想着战场想着打仗,随时做好准备。”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他们为人民健康冲锋陷阵,用生命践行舍己为人的铮铮誓言。在执行国际维和、援非抗击埃博拉等重大任务中,他们用行动彰显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
鸭绿江畔,江水滔滔。这天,第966医院野战医疗队正在组织实战化背景下战场救治训练。只见医疗队员冒着“炮火”,用拖拽法、匍匐搬运法将“伤员”救下,后送至临时救护所,快速展开检伤分类和包扎止血。硝烟弥漫中,我们眼前这些奔跑的身影,仿佛和70多年前战场上的那些身影重合在一起……
(汤波 姜忠国 赵佳庆)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