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百炼成钢 | 第八集 谁主沉浮

www.taihainet.com 来源: 荔枝新闻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这是一份形成于1926年的农村调查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它用一组细致详实的数据,记录下湖南一位普通佃农的真实生存状况:“支出:盐三元一角二分,灯油八角四分,牛力九元八角二分四厘……收入:十五亩共获六十石,交租四十二石。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且需绝无灾害、疾病,“全无休息”。

  这份报告,来自毛泽东的一手调查。

  在报告的结尾,毛泽东这样写道,“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

  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细致地去研究一位普通农民的生存状态?此时的他,又在思考着怎样的时代命题呢?

  那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同北方的军阀统治遥相对峙。站在滔滔北去的湘江边,毛泽东不禁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就在这一时期,“农民”二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的文章论述中。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开篇第一句,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强调,“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

  20世纪20年代,随着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由广东开始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及全国17个省、200多个县,会员达915万多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的恐慌,他们攻击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说农民运动“糟得很”。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也出现了激烈争论,不知该对农民运动持什么样的态度。

  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决心实地考察一下,看看农民运动究竟发展得怎么样。

  1927年1月4日,这位身着一袭蓝布长衫,脚穿草鞋的青年人,动身前往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以湘潭为起点,开启考察之旅。

  毛泽东发现,此时的情形与此前有了很大的不同:

  祠堂成了农民协会的会址,农民协会组织农民修塘、修坝、禁烟、办农民夜校;

  过去神庙里的游民,现在有的参加了农民协会,有的在劳动;

  妇女也可以进祠堂开会了;

  赌钱打牌和鸦片烟都被禁止了。

  整整32天,毛泽东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走过7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

  这里是武汉的都府堤41号。考察结束后,毛泽东就居住于此。妻子杨开慧也从长沙过来了。在这里,她协助毛泽东整理文件、抄写材料、接待客人。毛泽东则一气呵成,写完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篇著名的报告中,毛泽东列举了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下做的十四件大事,他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农民运动实际上“好得很”,农民是“革命先锋”。   

  距都府堤41号不远,就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初春,在这个旨在培养农村革命人才的课堂中,汇聚了来自大江南北的几百被蔑称“泥腿子”的农会干部和一群青年学子。讲台上,毛泽东向学员系统讲授这次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内容。

  这一年的秋天,毛泽东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讲所里的师生们也纷纷奔赴广阔的农村,成为中国共产党掀起土地革命风暴的中坚力量。

来源:荔枝新闻

相关新闻
百炼成钢丨第六集 劳工万岁

在武汉二七纪念馆,收藏着一本翔实记述二七罢工英雄史实的小册子《二七工仇》。在泛黄的纸页中,我们找到了二七惨案死难烈士的名录,林祥谦排在第一位。   那么,林祥谦究竟是谁?他在二七罢工这场运动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场大罢工对当时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

百炼成钢丨第七集 携手国民革命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4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正为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举办纪念活动。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毛泽东。他为何会出现在国民党官方举办的重大纪念活动上?这一切还要从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说起。   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西方列强操纵...

百炼成钢丨第五集 从石库门到南湖

1921年3月到6月,从欧洲的海牙、维也纳到东方的新加坡、香港乃至东京,有两个“令人不安”的消息频繁地在各国外交和警察机关间传递着,一个消息是:一名“赤色分子”将前往远东进行直接的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另一个消息是:在上海的一些中国“激进分子”正在密谋召开一次大会。   ...

百炼成钢丨第四集 播火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珍藏着一顶清末民初的瓜皮帽。帽子的主人,是中共一大代表、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   从前清秀才,到剪掉辫子的革命党,再到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是如何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的呢?   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

百炼成钢丨第13集 踏上征程

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训令。   训令指出,“正确的反对敌人的战斗与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必须使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封锁。”   这份被认为是中央红军长征最早的军事和政治命令,清晰地传达出一个讯号,在当时的形势下,红军主力不得不选择离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