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军事历史  >> 正文

诵读红色经典重访革命遗址|巍峨娄山关 旧貌换新颜

www.taihainet.com 来源: 新华社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的第二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回师攻占桐梓,夺取娄山关,二占遵义城,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这是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所取得的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在红军占领娄山关后,毛泽东即兴填词《忆秦娥·娄山关》。篇幅虽短,但气势如虹。

游客从刻有《忆秦娥·娄山关》的石壁前经过(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娄山关是大娄山山脉主峰,素有“黔北咽喉”之称,是川渝入黔的交通要塞。如今娄山关依然陡峭险要,一年四季,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忆先辈、观山景。发挥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功能,塑造了一个响亮的红色文化品牌,拓展了振兴老区、脱贫致富的途径。

2020年6月5日拍摄的娄山关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16年,遵义市汇川区根据《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境打造“娄山十景”,以及娄山关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诗词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等景区配套服务项目,开启娄山关旅游全新模式。提档升级后的娄山关景区,成为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同时,以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

游客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参观(2019年7月4日摄)。

娄山关景区的持续红火,也带火了附近的乡村旅游。据统计,目前,仅板桥镇就有民宿和度假村600多家,标准床位达到了3万多个,带动34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间接实现就业3000多人。从事乡村避暑旅游农户的年平均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增至7万元以上,群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元增至12000元。

游客在仁怀市四渡赤水纪念园参观(2019年7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如今,红色圣地娄山关通过不断创新红色文化,展示传播方式,“可触可摸”的红色文化成为旅游新名片,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趣味性和感染力,让游客在这里追寻革命遗迹,感受红色文化,尽情领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恢宏气势和红军拼搏的伟大精神。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处的一座吊桥(2019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记者:刘勤兵、袁泉(报道员)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相关新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长征首胜之战

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被称为黔北第一关。   娄山关关口东西侧是大尖山与小尖山,东北侧是点金山,这三处是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的主战场。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第一次进占遵义。9日,红一军团红四团利用娄山关东面可通桐梓的小道,以小部队迂回敌后,主力沿川黔公路由南向北进攻夹击娄山关之敌,顺利攻...

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薪火传承)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  本报记者 巩 晗摄 遵义会议陈列馆内展出的《忆秦娥·娄山关》。  本报记者 巩 晗摄 红军一渡赤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元厚渡口。  涂 敏摄 红色是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基因,从1935年到2021年,时光流逝,遵义会议精神光彩依然。一代代人来到这里参...

上海交响乐团2021新年音乐会演绎红色经典

12月31日,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在2021上海新年音乐会上演奏。当日,指挥家余隆执棒由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及广州交响乐团组成的联合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国内外观众奉上“唱支山歌给党听 2021上海新年音乐会”,演绎多部见证时代巨变的原创红色经典。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泉献演 32个单腿转舞出"国际范"

“喜儿”与“大春” 台海网12月7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舞台上雪花飘落,悦耳的旋律响起,一下子让观众融入红色经典,感受艺术魅力,5日和6日晚,上海芭蕾舞团携舞剧《白毛女》在泉州大剧院献演。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

晋江内坑:“土味”宣讲 让党的声音“户户通”

台海网10月2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日前,晋江市内坑镇亭顶村党员曾忍生家门口的红色广播开播了。村民循着声音,陆陆续续来到曾忍生家门口,听起广播中的新鲜事。 广播的另一端,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曾马玲坐在位于亭顶“红色粮仓”革命遗址的总控室内,用闽南语播发各地庆祝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情况。其间,他还穿插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 “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