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卡拉什尼科夫》海报 |
电影中出现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冲锋枪 |
电影再现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新型步枪图纸 |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是世界著名枪械设计师,其设计的AK系列自动步枪动作可靠、坚实耐用,是世界上累计产量最多的一款枪械,也影响了中国、以色列和芬兰等多国的步枪设计思路。
俄罗斯今年上映的电影《卡拉什尼科夫》,讲述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AK-47自动步枪的传奇故事。笔者透过这部电影,向读者揭秘这位“世界枪王”及AK系列自动步枪背后的故事。
为剧情牺牲部分现实性
电影从卡拉什尼科夫在卫国战争中驾驶T-34坦克作战受伤展开,回家休养途中,他受到同一车厢伤兵的鼓励,决心研发好用的枪械。新型枪械的研发虽经几次挫折,但终于在卫国战争胜利后取得初步成功,并于1949年定型,电影也随他载誉回乡看望母亲的一幕结束。
整部影片拍摄手法娴熟、情节扎实紧凑、画面优美,较为真实地还原了AK-47自动步枪的研发过程,也塑造了卡拉什尼科夫富有设计才华且一心为国的生动形象。
不过,对于一位以94岁(1919年至2013年)高龄去世、历经诸多历史事件的著名人物,仅仅104分钟的片长难以全面刻画出卡拉什尼科夫传奇的一生。关于其本人研制枪械的动机、枪械制造的细节、AK系列自动步枪的优势等,影片均未做深入阐述。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电影,为服务人物生平叙事难免牺牲一些细节,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现实矛盾。如在电影中,卡拉什尼科夫自述未念完7年级,实际上他已完成10年制学校的学习,在当时算是中级知识分子;既未提到他曾在医院阅读大量枪械资料,也未提到后来被选送至苏联高级步兵枪械学校进修;对于卡拉什尼科夫痴迷设计优秀枪械的动机也过度简化。此外,现实中参加预选的步枪名为AK-46,后经多次改进才最终定型并命名为AK-47,而并非一直称为AK-47。
火力强、易携带的AK-4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单发栓动步枪依然是各国步兵的主要装备,虽然发射的全威力步枪弹初速高、射程远、威力大,但战斗射速低、携弹量少、火力稀疏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弥补步兵分队近战火力不足的缺点,大多数国家都在步兵分队中编配一部分冲锋枪,试图依靠冲锋枪密集火力在近距离压制杀伤敌人。冲锋枪虽能提升近战火力密度,但其发射的手枪弹存在初速低、射程近、威力小等不足,同时需要为步兵分队提供两种弹药,增加后勤保障负担。
因此,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始终有人想要研制一种能够兼顾步枪和冲锋枪优点的枪械,但受制于全威力步枪弹的巨大威力,设计出的自动步枪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重量大,所以这些尝试的成果有的被当成轻机枪使用,如美国的BAR,有的仅装备伞兵等精锐部队,如德国的FG42。
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自动步枪全长870毫米,空枪重3.8公斤,全重也仅有4.3公斤,普通士兵都可承受。全自动射击模式下,AK-47的战斗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加之使用可卸式弹匣供弹,火力密集度高;单兵弹药携带量提高到4个30发弹匣120发子弹,火力持续性强。其使用的7.62×39毫米M43中间威力步枪弹,后坐力大小适中,经训练的士兵能够打出不错的精度,虽然M43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精度和威力不如全威力步枪弹,但在400米这一步兵分队最普遍的交火距离内完全够用。由于AK-47比单发栓动步枪火力猛、持续性强,又比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射程远、威力大,是一支适合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单兵武器。
成就AK-47的中间威力步枪弹
AK-47自动步枪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其采用的中间威力步枪弹有密切关系。
为提高步兵分队火力密度,减少后勤保障压力,各国陆军希望装备一种威力介于手枪弹和全威力步枪弹之间的弹药,既能使枪械进行连发射击,保证一定威力,枪械重量和后坐力也能为单兵所承受,这种弹药被称为中间威力步枪弹。
当时,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制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做加法”,即在手枪弹基础上加长弹壳、增加装药、提升威力。二战时,美军装备的M1卡宾枪,其使用的圆弹头、直筒弹壳卡宾枪弹就是一种“加强手枪弹”的中间威力弹药。另一种就是“做减法”,即在已有全威力步枪弹基础上,缩短弹壳、减少装药、降低威力,以适应全自动武器的要求。二战后期,纳粹德军的Stg.44突击步枪与7.92×33毫米短弹的结合,开创了步枪发展的崭新时代,自动步枪完全取代了“栓动步枪+冲锋枪”的组合,令步兵分队的火力空前强大。苏联早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就进行过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究,并在战争后期推出7.62×39毫米M43中间威力步枪弹。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型全自动步枪,并在选型试验中获得12位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款采用导气式、活塞长行程、枪机旋转闭锁的自动步枪与7.62×39毫米M43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组合,完全符合苏联军队当时对步枪的要求,迅速被确定为苏军制式装备,命名为AK-47自动步枪。(黄 岩)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