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战绩,常常是被吐槽和嘲讽的对象。但这实在不应让广大意军官兵“背锅”,而要“归功”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一系列反动而愚昧的“神操作”。
“忠君”传统深厚的军队,是意国内最有实力颠覆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势力。墨索里尼对此颇为忌惮,便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驾驭和渗透之:一面提出“恢复罗马帝国”的宏伟蓝图提升军队的社会地位,并用高额军费满足军方需要;一面清洗军内少数拒绝被收买的反对派,以亲信取而代之。这种做法副作用极大——
战备工作腐败低效。1926年至1940年间,意国家财政收入约为英国的1/4和法国的2/5,军费开支却分别达到英、法的80%和97%。尽管军费投入如此之大,意军的训练和装备情况却非常堪忧。陆军的主要训练课目仅是长途行军,年度演习都是事先安排的表演,甚至士兵伙食都常遭克扣。二战中用的枪支,大部分竟是从1918年崩溃的奥匈帝国手中接收的战利品。阿附法西斯党的卡瓦莱罗将军,任安萨尔多兵工厂经理期间,虽屡屡爆出用普通钢板顶替巡洋舰的装甲特种钢、挑选炮弹应付军方抽查等丑闻,本人仕途却一路顺畅,直至1941年晋升总参谋长。
军种建设内耗严重。意空军是一战后成立的新军种,没有陆海军的历史羁绊,很快成为法西斯党徒的“自留地”,极端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坚持“垄断所有飞机”,彻底搅黄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酝酿的航母建造规划。作为报复,意海军成功把持负责协调军工行业的军需生产总部后,也刻意压制陆军和空军的武器研发。
指挥决策机制紊乱。墨索里尼个人权欲膨胀,试图掌控指导一切,1925年起即长期兼任包括海陆空三军部长在内的10个部长,却无力操控庞大复杂的现代军事机器。为严防任何军人影响力高过自己,他又拒绝成立有实权的总参谋部,致使所有作战计划都是三军参谋部分头“背对背”制定而成,军种协同极差:海军只考虑与法国舰队决战,却无视为驻非陆军提供补给和护航;陆军也并未通知海军即直取埃及、苏丹和肯尼亚,攻势很快因后勤不继而停滞。英军坚守的马耳他岛对意军补给线威胁极大,虽与意本土近在咫尺,意军却始终组织不起有效的两栖进攻。地中海海战中,更多次出现意海军呼叫空军支援,空军或迟迟不到、或干脆对己方军舰投下炸弹的情形,致使海军新锐战舰被英海军的舰载机和水面舰艇联手打得叫苦不迭。直到1941年底,意军总参谋部才被回过神来的墨索里尼赋予统一指挥权,却为时已晚,只剩下贯彻德国“旨意”的功能:兵败如山倒的意大利军队,此时已沦为全靠德军撑台面的一介附庸。
肆意扩张雪上加霜。与英法等国相比,意大利国力本就较弱。以1938年为例,当年意大利制造业只占世界总量的2.8%,缺乏强大的制造业便难以为长期战争提供军需支撑。为跟上内燃机革命的新步伐,意陆军曾多次提议更新军备,好大喜功的墨索里尼却将陆军军费的3/4都用于入侵埃塞俄比亚和干涉西班牙内战,甚至给西班牙佛朗哥政权送去了很多本国都尚未装备的新式坦克和飞机。意陆军换装构想因此遭受重挫,参战时绝大多数坦克仍属“超轻型”,仅适于山地作战,火力不足,装甲极为薄弱,机枪子弹都能洞穿,被冠以“胭脂盒”的讽刺性绰号。眼见德军“闪电战”横扫欧洲,墨索里尼又误判本次大战会是一场速决战,急于争抢利益,忙不迭地驱赶着缺乏训练、后勤不足、武器落后、指挥混乱的军队,向法国、非洲、巴尔干和苏联四面出击,最终将数十万将士置于“非降即死”的绝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及墨索里尼本人也难逃覆灭的结局。
(海 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