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但1年后,卫国战争爆发,影片制作中断,他也无法回国。
后来,他辗转来到了阿拉木图。在这里,他举目无亲,也不会说俄语。在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对他伸出了援手。
视频截图:电影《音乐家》
可能是音乐家的“惺惺相惜”,尽管拜卡达莫夫家也缺衣少食,但还是为冼星海提供了住所,让他住在姐姐达娜什家。
这也让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回忆说,冼星海为人谦和,经常给她吹口琴,拉小提琴。达娜什的女儿也很喜欢冼星海,冼星海叫她“卡利娅”,卡利娅则叫他“阔克”,这是哈萨克斯坦人对最亲近长辈的叫法。
1944年,在拜卡达莫夫的推荐下,冼星海前往科斯塔奈市音乐馆做音乐指导。在这里,他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他相继完成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及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同时,他还创作了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出发前,冼星海的女儿妮娜还不满一岁,在告别妻子和女儿时,他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然而,战争却让再会成了永别。在严寒和劳累之下,冼星海患上了肺炎。他曾拜托拜卡达莫夫一家帮他寻找家人,告诉女儿他最后的情况,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直到1990年,冼星海逝世45周年之际,冼妮娜才见到了卡利娅,此后她们一直保持着联络。
1998年,为纪念两位音乐家的友谊,阿拉木图的一条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道”,另外一条则被命名为“拜卡达莫夫大道”。
资料图:主演胡军、袁泉,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等在首镜仪式现场。 田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