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5月11日报道,上周,当克里米亚大桥附近的俄罗斯燃料库起火时,互联网上的大多数评论员都确信:这一定是乌克兰发动的袭击,为的是破坏俄罗斯的后勤保障。再之前,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的一座油库也着火了。
这些袭击是孤立的吗?是否意味着反攻即将开始?还是说,这就是反攻呢?尽管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称,乌军仍在等待更多武器装备到位,但这种说法也是出于战略考量,因此可靠性有限。
报道称,泽连斯基的说法与北约欧洲盟军总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的话对不上。后者在一场听证会上说,承诺给乌克兰用于发动进攻的重装备有98%已经运抵。
总的来说,西方已经提供了超过230辆主战坦克和至少1500辆装甲车,总量相当可观。
后勤补给难题
乌克兰进攻是否迫在眉睫?最近几周多次报道的无人机袭击俄军后勤事件算是进攻吗?西方专家们对这些问题莫衷一是。一方面,乌克兰人在去年秋天的第一次进攻中表明,他们有能力在发动进攻前打击俄军补给线,切断其作战部队的供应。美军称之为“塑造战场”,即在战斗前就“塑造”战场形态。
军事历史学家马库斯·科伊普则将这些袭击——包括对燃料列车和公路的袭击——视为基辅即将发动的反攻的第二阶段。但这种“后勤攻击”的规模是否足以在1200公里的活跃战线上扭转战局呢?军事分析家里希特在评估那些疑似的无人机袭击时说:“太零星,太像扎针了。如果乌克兰人这么做是为了大面积断绝战场补给,那么这类攻击必须要达到完全不同的规模。”
然而,“没有火力支援就没法行动”是铁律,这意味着弹药消耗量将非常大。许多军事分析家认为,后勤补给是乌军最大的弱点,特别是在部队换装越来越多的西方作战系统的现阶段。乌军弹药库里没有口径适用于西方武器系统的弹药,也无法自产。因此,它将比以往更依赖西方的援助。
按照美军的理论,乌克兰人作为进攻方,其装备损耗率估计会达到3比1,即是俄军的3倍。人员损失的比例相同。而且战线虽然很长,但是俄罗斯人早有准备:在很多地方,俄军都在纵深以梯队布防,也就是前后有好几道防线。届时,乌军不仅要对付使用反坦克武器进行反击的大量作战部队,还要面对重炮轰击。
俄军的目的是,依托那些在航拍照片上可见的长长的壕沟让乌克兰人尽可能久地处于不利境地。要越过壕沟,就必须使用装甲架桥车。其铺设的桥梁可以让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越过8米到10米宽的壕沟,但由此也产生了瓶颈。
“小规模的佯攻”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谈到挑战时说:“突破行动通常是最困难和最血腥的军事行动之一。”4月中旬,在乌克兰联络小组于拉姆施泰因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后,这位最高级别的美国军官在返回美国的航班上向记者表达了对未来几个月战局的疑虑。米利称,人们在拉姆施泰因谈到,俄罗斯人为发动进攻的乌军准备好了“电锯”。
试图在该国东南部突破似乎将具有战略意义,可以在远至亚速海的俄军陆桥上打入一个楔子,切断通往克里米亚的补给线。
现在乌军日复一日没有表露出启动进攻的明显迹象。这显然表明,乌克兰人意识到任务艰巨,并正在花必要的时间详细筹备反击。军事专家古斯塔夫·格雷塞尔解释说:“军方指挥机关不会为这样一场进攻只制定一种必须严格执行的作战计划,而是需要就在何时何地发动进攻制定多套方案。”
他说,乌军“目前正在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攻击,以测试俄罗斯人的反应时间,以及部队的实力和部署情况”。格雷塞尔认为,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进攻开始一两天后就结束了,因为这只是佯攻”。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