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空军官员透露,美国首枚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GBSD)将在2023年年底前,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基地首飞。与此同时,在不危及美国洲际导弹部队可靠性的前提下,不会再扩大发展现役“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那么,美军为何此时高调宣布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首飞的时间表?相较于“民兵Ⅲ”,美国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性能将发生哪些变化?就相关问题,军事观察员邵永灵为您作详细解析。
资料图:“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试射画面(环球网)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美军此时高调宣布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首飞时间表,一是武器研发周期使然,二是有向俄罗斯“秀肌肉”的政治考量。
邵永灵:美军下一代陆基战略威慑系统项目于2011年启动,2015年完成了整个项目的招标。两家公司参与了招标,一个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一个是波音公司,但波音公司于2019年退出该项目,整个过程前前后后经历了十年。
此时,美军为什么高调宣布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首飞时间?首先,是武器研发周期可能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另外,拜登上台之后美俄关系变得特别紧张,比特朗普时期更紧张。而且俄罗斯这些年在核武器研发方面大量投入,一方面刺激了美国,另一方面也让美国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研发计划和核武器未来的发展蓝图公布出去,否则可能会给美国人一种印象,好像只有俄罗斯在发展,而美国已经落后了。所以,此举肯定是有政治上的考量。
正在发射井内维护的美军“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环球网)
军事观察员邵永灵指出,美国之所以要研发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最主要的原因,是“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系统严重老化,延寿成本又太高。而研发新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使导弹系统在全新的设计框架下兼容性更高、可靠性更强、成本上更低,但技术性能未必有大幅提升。
邵永灵:美军的“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的,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如果到2030年,它差不多就服役60年了。一个武器服役60年,其整个武器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严重老化,一个是没有零部件可以进行更换,因为生产线已经关闭了;另一个就是总体结构的老化。如果一个武器系统采用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设计和技术,那么它就很难兼容现在的技术。因为一个旧瓶子里面不可能无限地装新酒。我觉得,美国之所以要发展下一代的陆基洲际导弹,其直接原因,还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老系统继续升级和改造的空间已经几乎没有了。相比“民兵Ⅲ”,新的陆基战略威慑系统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因为它是21世纪研发的。所以,美军对它的性能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只希望这个新的洲际导弹成本更低、性能更可靠即可。
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GBSD)想象图(环球网)
据报道,美国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预计将在2029年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到2036年将实现拥有400枚导弹的全面作战能力。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美国对自己“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更新换代,势必会破坏大国间战略平衡,美国更应该关注的是核裁军。
邵永灵:我们不应该孤立地去看美国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的发展。因为美国核力量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它是同时推进的。美国不仅仅只有洲际导弹,“B-21”轰炸机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就要进行首飞了。另外,“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大概也是在2030年左右开始服役。也就是说,到2030年的时候,美国“三位一体”的核力量,进入到了一个更新换代的高峰。从这点来看,美国对自己核力量的升级换代,一定会对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和稳定造成消极影响。如果美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核力量的发展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大国间军备竞赛的恶果。所以我个人认为,美国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裁军领域去。(记者 宋波)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