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飞 张大鹏 李景钢
编者按
战争是暴力的对抗。随着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化,战争暴力在“大”的方面渐趋走到极点,核武器已经能够多次摧毁地球,这反过来也限制了核武器的实战应用;战争暴力在“小”的方面却正在加速演变,微型作战装备和微型作战力量的出现和使用已日益改变着我们对未来作战的认知。或许一只蚊子未来就可能是一件精确打击兵器。
微作战,是指使用微小型化武器装备进行作战的简称,是基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新产物,是一个国家和军队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小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武器装备不断涌现,作战规模一改千百年来不断扩大的趋势,微作战成为可能,并且成为未来作战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微作战的重要性,引领微作战的发展潮流,掌握微作战的主动权。
微作战成为作战发展新方向
在作战方式发展的新浪潮中,微作战以其特立独行、效费比高的独特形象示人,成为作战发展新方向,并对作战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未来智能化战争需求牵引微作战发展。军事智能化发展颠覆了传统认知,其战场感知智能化、自主决策智能化、攻击智能化无疑成为了胜战的关键,而微作战恰恰契合了军事智能化发展的脉络,成为智能化战争需求牵引下高速发展的新方向。智能化战争需要智能化的感知手段,微作战条件下的智能化微感知系统能够提供传统感知装备很难获得的战场情报和信息。据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加州某公司通过模仿蜂鸟研制出的现代新型仿生扑翼机首次实现了空中盘旋,战时可伪装成蜂鸟极不容易被发现,具备进入敌方场所秘密获取情报信息的能力。智能化战争还离不开智能化的攻击手段,微作战为此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美国洛-马公司推出的“矢量鹰”多任务微型无人机,起飞总重量只有1.8公斤,长度约10厘米,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搭载不同载荷,完成破坏、干扰、爆破等不同作战任务。
微系统、微仿生、微无人等技术支撑微作战发展。作战形态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微作战离不开微系统、微仿生、微无人等技术发展的支撑和推动。微系统是在微光电、微机械、算法与架构等基础上,把传感、驱动、执行和信号处理等器件采用异构、异质方法集成而实现功能的装置。美国DARPA专门成立了微系统技术办公室,加紧研发以微电子、光电子、微机电和微能源技术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以光电、磁性为主的集成技术;以可编程架构、频谱利用算法、电子战为主的算法与架构技术;以及散热、安全、自分解、自修复等技术。军事仿生技术也正由宏观向微观发展,通过微仿生可研制微作战急需的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战法等,譬如将蝴蝶翅膀鳞粉光子效应应用于微小武器装备的隐身,将荷叶疏水的多级微纳结构用于微小水下作战系统的减阻自洁等。微无人技术是微小型化的无人作战技术,代表着信息化、智能化、微小型化发展前沿和融合的结晶。
军事效能革命为微作战提出新命题。军事效能是新军事变革中效率、效力的最佳释放,而微作战则是释能的“催化剂”。一方面,微作战相关技术经济附加值高,能产生较高的效费比。由于使用微纳技术,大大缩小了装备和零件的尺寸,还能大幅降低装备和零件的成本,比如,芯片级原子钟将比传统原子钟体积缩小100倍,生产成本反而大大下降;利用微纳技术制造的导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体积大大缩小,价格却仅为原来的1/50。另一方面,微作战能够实现传统作战无法实现的作战效果,呈现出独特的作战结果。比如,美国DARPA开展的VAPR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革命性的先进瞬态电子产品,除具备传统电子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可靠性、耐用性外,其通过触发程序启停工作,为避免电子设备遗留在战场环境中为敌方利用,杜绝关键技术泄露,在完成军事任务后,这种瞬态电子产品会部分或完全分解到周围环境中。
微作战将深刻影响未来作战
智能时代的智能化战争,作战规模一改不断扩大的固有趋势,以微纳技术和微小型化装备运用为基本特征的微作战,对传统作战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颠覆作战装备。微作战装备高度集成、微小型化,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取代了机械技术,主要表现在体积重量极小、能源消耗极少、攻防速度极快、作战性能极高。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研制的毫米波雷达扫描仪,作用距离达数百米,而印制电路板尺寸微小,整部雷达大小与烟盒类似,这使军用雷达面貌发生革命性改变,随之将颠覆传统毫米波雷达的作战运用方式。麻省理工学院近日推出名为“Navion”的新型计算机芯片,可用于微型无人机导航,该芯片只有20平方毫米,功耗仅为24毫瓦,大约是灯泡耗能的千分之一,可以集成到指甲大小的纳米无人机中帮助导航,用微量能耗以171帧/秒的速度实时处理相机图片以及进行惯性测量。通过缩小、减重、集成等研发出的微作战装备比以往更具自身隐蔽性和攻防突然性,使其运用模式和规则等产生了颠覆性改变。
颠覆作战方式。微作战由于采用大量智能化、无人化、微小化作战装备,作战人员从前方转移至后方;有的装备甚至能够实现完全自主智能化作战,“人不在回路中”将成为新的作战方式。香港城市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微型机器人,有望在人体内运输细胞,其直径为500到700微米,成功实现了在复杂生物体内部通过磁场控制微型机器人运动的目的,这种机器人如用作武器对敌方有生力量实施攻击,可攻击敌人身体内各器官,譬如大脑、眼睛等,可快速使敌人失去战斗能力,而其作战极具隐蔽性、突然性。此外,美国哈佛大学开发出一款直径约为2.5厘米,名为Kilobot的机器人,依靠自身的振动实现自身移动,能够与其他同种类型的机器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协作完成任务,为微作战中典型的“蜂群”作战提供更多选择。
颠覆军队组织形态。微作战改变了武器装备与军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颠覆军队的组织形态。首先,一线作战人员大幅减少。传统作战是以人和武器装备直接结合,在前线进行厮杀为主要形式,而微作战由于武器装备尺寸极小,作战相对隐蔽,武器装备操作人员可在远离战场的后方对其进行操作和辅助决策,这样的战争形态使得军队形态呈现更加松散的发展态势,前后方界限将更加模糊,按照传统标准,作战人员和保障人员更加难以界定和区分。其次,军队人员呈现更加专业化、高学历、高智力发展趋势,军队组织形态需要因势调整。微作战涉及众多高科技领域,材料学、工程力学、化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网信科技等学科领域和光电子、微纳、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量子等均是微作战支撑学科,对军事人员科技素质要求不仅是“广”,还要求“深”,为此,大量高水平人才聚集到军队将成为“新情况”,必然对军队组织形态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高度重视打好未来微作战
在军事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微作战的重要性,紧前研究,以重大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带动布局规划,在微作战领域实现领跑。
加强微作战基础理论跟踪和应用创新研究。加强微作战基础理论研究。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微作战理念超前,验证频繁,我们应重视微作战基础理论跟踪并努力研究揭示其本质,填补空白。同时,我们还存在一定重视研发而在应用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上尚显不足的情况,应遵循微作战的本质规律,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优先扶持基础理论、作战实验、编制人员、后装保障等领域提高创新水平,以人工智能、量子等重大技术创新夯实微作战的“底子”;以自主创新努力缩小关键领域差距,补好微作战“心、芯、新”的“里子”,把对手卡脖子、自己不托底的关键领域作为主攻方向,确保引领发展。
以军民融合为抓手大力提升微作战相关技术和装备发展。准确把握微作战发展方向,以军民融合为抓手,加强相关装备发展,形成管、产、学、研相融合的微作战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推进微作战技术资源军地共享,加紧制定军民兼容的微作战武器装备标准和军地通用的技术体系,制定政策措施推进,以减少军民之间的隔阂,保证军用和民用之间的协调互动。加快破除微作战相关领域军民融合壁垒,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在微电子、人工智能等军地通用性强、技术运用成熟的行业先行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努力实现微作战超前规划和布局。适应未来微作战的要求,可赋予新质作战力量微作战演训和实验任务,采集相关数据,提供翔实数据,更好地为微作战规划布局和预先实践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支撑。可在院校创设微作战相关专业,在微作战理论研究、教学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为微作战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培养条件。应深入做好未来战场建设需求论证,不断提高战场网络信息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卫星通信为主的移动通信覆盖和带宽建设,满足未来微作战海量信息传输的需求。要加快构建微作战相关标准体系,制定完善相关应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