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没有常胜将军,这是先辈们在军事实践中的一个总结。应该说,这句话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道理是一样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失为一个真理。
波谲云诡的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并不等于说没有制胜机理。不管是普通士兵,还是带兵打仗的将帅,不一定要做到“常胜”,但可以做到有自己的追求,最终成就一件大事。
楚汉争霸,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论带兵打仗,项羽绝对在刘邦之上,但在用人和成就大事方面,刘邦则在项羽之上。可以说,项羽打了一辈子的胜仗,只是在垓下之战中败给了刘邦,结果玩完了。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刘邦是吃过很多败仗的,但他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注重招贤纳士,最终通过关键的一战,建立起了汉王朝。
与楚汉之争一样,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战例。拿破仑一辈子打过的胜仗不计其数,是一个令世人推崇的军事家,被誉为“战争之神”。但是,滑铁卢一役则毁掉了他的一世英名。很多专家在总结滑铁卢之战的教训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如果拿破仑的左臂右膀能在关键时候,助他一臂之力的话,也许滑铁卢之战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在研究了众多的战例之后,有人总结道:一个将军屡战屡败没关系,只要能坚持到最后,赢得关键之战,就能建立自己的功勋;相反,你屡战屡胜看似很风光,但如果不能赢得人生的最后一役,前面所有的胜利都没有任何意义。
想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自己的聪明智慧、靠自己的团队、靠自己的“仁者无敌”……这些都靠谱,但有时未必靠得住。真正靠得住的,是战争的内在规律和制胜机理。
所以,我们有时没有必要太看重一时输赢得失,特别是在实战化训练中。在比武或者是背靠背的对抗演练中,如果出现一边倒的结果,可以说都是不正常的。特别是训练场上,一定要搞清楚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如果我们能在实战化训练中做到这一点,眼前这些输赢可以说都是过眼烟云。
比较赞成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实战化训练,如果不是以寻求制胜机理为目的,都是在“盲人摸象”——都将会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