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棉被见证着鱼水深情、一根扁担讲述着官兵平等、一截布满弹痕的树桩诉说着战斗的惨烈……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中,许多部队想方设法讲好红色故事,把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入心入脑。
讲好故事,事半功倍。正如习主席所说:“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红色故事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流淌着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可以让官兵了解“红色家谱”、接受精神洗礼,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我军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创造了无数举世罕见的战争奇迹,绝对不缺少生动感人的红色故事。能不能把红色故事讲出新意、讲出味道来,事关主题教育的成效和优良传统的传承。
有意义还要有意思。如果只讲有意思,不讲有意义,红色故事就会失去原来的颜色;如果只讲有意义,不讲有意思,不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平等互动的方式,青年官兵就会对故事敬而远之。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照本宣科的复制、单调枯燥的讲述,肯定不会走心动人、成风化人。前不久,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受到网上网下好评,原因就在于紧跟青年受众的认知特点和欣赏习惯,创新传播手段,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
有高度还要有温度。教育不动情,效果等于零。红色故事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素材、催人泪下的细节。有个成语叫“通情达理”,就是说只有“通情”,才能“达理”,只有在情感上互相沟通,所讲的道理才能无遮无掩、水银泻地般进入人的内心。前一段时间央视热播的《信·中国》展现了46封共产党人的书信,为救助日本遗孤给日军写信的聂荣臻、狱中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前妻弟弟的江姐……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朗读书信的演员刚上台时,许多观众鼓掌欢呼,但是当演员读完信后,很多人早已泪流满面,从中可见红色故事的魅力和理想信念的威力。
扬正气还要接地气。勇敢的战士并非没有丰富的内心,伟大的壮举并不缺少独特的演绎。“脸谱化”的千人一面、“高大全”的千篇一律,很容易把红色故事讲得不接地气、远离官兵。近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红色记忆V计划”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和微动漫,鼓励社会特别是当代大、中学生,通过微影视的创作,重温革命历史记忆,讲述革命文物的故事。这无疑是让红色故事接地气的很好尝试。当红色故事真正走近官兵,当官兵真正从中得到精神滋养,就一定能够使红色基因永葆活力彰显威力,就一定能够使每名官兵乃至整个军队前行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
(作者单位:92330部队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