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停靠在码头。图片来源:法国国防部官网
近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法国海军11月初在土伦军港举行了“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首艇“絮弗伦”号的交付仪式。之后,这艘核潜艇将进行一系列海试,预计在2021年左右正式服役。届时,“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将与“凯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双剑合璧”,成为法国水下作战力量的“双锤”。
作为传统的世界强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法国向来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的全球作战能力,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蓝水”海军,以维护其庞大的海外利益,凸显其世界级大国地位。因此,在本国和欧洲整体经济并不景气的形势下,法国依然斥巨资为海军采购各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絮弗伦”号是“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第一艘。法国总共计划建造6艘该型核潜艇,以取代目前在法国海军服役的“红宝石”级攻击型核潜艇。
“梭鱼”级攻击核潜艇于1998年开始研制。2006年,该型核潜艇的设计工作宣告完成。2007年首艇“絮弗伦”号开工,一直拖延到2019年才首次下水。今年9月,“絮弗伦”号首次使用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了F21重型鱼雷。此外,今年9月和10月,该潜艇成功进行了导弹武器的试射,其中包括发射潜射型“飞鱼”反舰导弹。
那么,“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真实实力到底如何?
首先,与美国、俄罗斯以及英国等大国的攻击型核潜艇相比,“梭鱼”级核潜艇的体型中等,艇长99.5米,宽8.8米,水下排水量约5300吨。从外媒报道的内容看,“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综合作战性能十分可观,它大量采用了“凯旋”级战略核潜艇和“鲉鱼”级常规动力潜艇的先进成熟技术,艇体融合了鲸型和水滴型两种设计,静音效果十分突出。
其次,据公开报道,该艇水上航速14节,水下航速25节,工作潜深350米,极限潜深500米,在世界同类核潜艇中处于前列。与前辈“红宝石”级核潜艇相比,它的综合作战能力显著增强,搭载了4具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重型鱼雷和“飞鱼”反舰导弹。同时,该型艇还可以发射潜射远程巡航导弹,成为法国海军由海向陆打击的重要支撑。此外,该型艇还搭载了先进的声呐,搜潜和反潜作战能力十分出色,未来将成为法国海军水下反潜和航母编队护航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在西方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法国武器装备向来自成一体,独立成派,集先进技术与工业美学于一身,是享誉世界的武器装备“艺术品”。同时,法国武器装备独立成派的特点是充分立足本国国防需求的,渗透了法军对未来战争的思考,有的装备引领了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潮流。例如,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树立了驱护舰隐身设计的标杆,“勒克莱尔”主战坦克的信息化设计也让多国效仿,法国达索航空工业集团对三角翼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深深影响了世界。在潜艇领域,法国也不走寻常路,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红宝石”级的水下排水量不到3000吨,与同时代的美俄英等大国核潜艇相比,明显是个“小个子”。不过,这型核潜艇很好地完成了法国海军赋予的使命,效费比相当高。事实上,法国对潜艇技术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并且也做了很多探索和设想,“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便是法国交出的最新“作品”。
法国最新“作品”的闪亮登场,也同时引起了军迷们的议论,部分人认为“絮弗伦”号的性能代表了未来核潜艇技术的部分发展方向。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结合法国海军和造船工业的系列产品及部分国家的新型核潜艇,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核潜艇技术的发展的三个趋势。
一是大型化。与常规动力潜艇吨位在1000—3000吨不同,未来攻击型核潜艇吨位或许会稳定在更重的10000吨左右,主要是因为这个吨位的核潜艇空间足够充裕,随着潜射武器越来越小型化,这个吨位的核潜艇可以满足高强度作战的装备搭载需求,并且与主流核动力装置的功率匹配度更好,“梭鱼”级核潜艇水下排水量约5300吨,相信未来法国海军仍会将潜艇研制中的吨位设计向万吨靠拢。
二是子母化。这是法国等国海军重点探索的未来技术之一。现实中,美国海军已经为部分“俄亥俄”级核潜艇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配备了微型潜艇。法国也提出了子母潜艇的设计构想。在法国海军看来,以母艇承担远洋作战和战略打击任务,让搭载的小型潜艇和无人潜艇执行浅海扫/布雷、侦查、特战队员输送等任务,可以很好地弥补大型核潜艇浅海作战能力受限的问题,提升潜艇的任务能力,而“梭鱼”级核潜艇在潜艇的尾部吊舱可以携带12—15名特战队员,执行特殊作战任务,让其浅海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三是智能化。未来海上作战和空中作战一样,无人作战装备将成为主流。而有人潜艇很大程度上将主要承担指挥中枢和补给基地的任务。因此,以大型核潜艇为中枢,通过布设无人潜艇、无人艇等装备,实施水下、水面立体无人装备的“围猎”,很可能是未来水下作战和海战的重要模式之一,而“梭鱼”级核潜艇综合作战能力显著增强,反潜作战能力强,若无人装备能够大规模配备更能让其如虎添翼。(刘一霖 刘征鲁)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