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反的是,同一时期美军对这些战机的作战需求反而增加了,从1991年海湾战争开始,包括战后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长期执行的“禁飞区”任务、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至今在阿富汗以及中东地区的“反恐战争”等,用日益老化且数量有限的战斗机部队应对不断增多的作战需求,除了给美军飞行员及地勤维护人员造成极大压力外,还埋下了众多隐患。
早在2008年4月,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杂志网站就曾报道过当时美空军战斗机的平均机龄已超过23.5年(这一数字换到2019年4月,就变成了34.5年,这意味着很多新入伍美军飞行员驾驶的战机机龄比他们的年龄都要大),而在1967年时仅为8.5年。当时的报道认为由此导致的明显后果就是有大批战机会因机体结构疲劳而停飞,但现实情况是为满足繁重的作战需要,美空军并不能允许上述情况发生。
图为2007年11月,美军一架F-15C发生空中“断头解体”事故的还原想象图,小图为断裂细节模拟。
2007年11月2日,一架隶属于美国密苏里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F-15C战机,在执行训练任务时突然空中解体。事故发生时,这架编号“80-0034”的F-15C正在与僚机进行一对一空中攻击及防御机动训练。该机于1982年开始服役,失事时总飞行时数接近5900小时。作为一架已服役25年的“老战机”,频繁进行大过载空中机动,一些关键的应力部分难免会出现金属疲劳(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现象。
这架F-15C就是在训练中爬升时,因金属疲劳导致座舱后部与机身连接处突然发生断裂,直接在空中“断头解体”,所幸飞行员反应较快,及时弹射逃生。但美空军在事后只下令短时间内“现役机群40%的F-15全部停飞”,在查明事故原因后,仅做了一些简单处置就解除了停飞令,而这也是无奈之举。与美军B-52战略轰炸机连续服役半个多世纪不同,战斗机连续服役近40年是十分危险的事,尽管期间有过延寿改进,但毕竟战斗机需要频繁进行高速爬升、俯冲、盘旋等大过载飞行,因金属疲劳现象导致战机空中解体或坠毁的概率也会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