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斓不同,去年从厦门高校毕业的陈锦琛当初激情满满、信心勃勃,他相信靠自己的能力,肯定能找到一份让父母骄傲的工作。
自大四上学期开始,陈锦琛就开始很勤快地跑招聘会,尽管他每次都会在考虑再三之后投出去几份简历,但终归都是无止境的“回去等我们的通知”。
投了许多简历之后,陈锦琛最常抱怨的是:“明明要求本科学历,却有很多研究生去应聘,这让我怎么办?”就这样,毕业后,陈锦琛一直独自留在厦门寻寻觅觅。
其间,他也上过三个月的班,做人事专员,“每月2500元的底薪加奖金,当初去上班是因为公司说有发展空间”。但其间陈锦琛还是一直入不敷出,要承担自己的房租、水电费、三餐和日常开销,他每个月还得向家里要钱,而且“我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正比”,之后他便索性辞去了这份工作。“不是我们不想一毕业就马上就业,而是因为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在太难,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外地人。”陈锦琛认为,和本地的许多同龄人相比,他找工作的起点和平台都是吃亏的。“现实就是这样,再找找看吧。”
关于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一直关注学生就业问题的厦大郭教授认为,需因人而异来评判。但无论是去支教还是旅游,毕业生都应量力而行,要同时考虑到是否会增加家庭负担,对父母的回报和时间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