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 就成了跑腿和打杂的
去年有了实习的经验,今年暑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李永平坚决不去实习了,只因“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在太遥远!”
去年暑期,李永平通过同学家长的关系进入一家外企实习,原本兴致勃勃,每天一大早就“千里迢迢”从学校乘1个多小时公交车到公司待命,可没想到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跑腿打杂的免费劳动力。“端茶倒水、整理办公桌、机械录入、布置会议室……我们几个一起实习的,根本就都没接触到专业的业务,更别提能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本事了。”
这就是大学生对实习收获不满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接触不到行业的核心业务。这与他们起初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在此期间,许多大学生甚至还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比如租房、交通等。
就如大一时被安排到厦门某区委宣传部实习文秘岗位的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学生沈冰莹说所,“虽然实习的工作和我的专业对口,其间也有收获,但收获和实习周期的长度并不成正比”。
时间偏短 没学到皮毛就走人
一个月,最多将近两个月,这是大学生暑期实习最普遍的时长,也是由高校暑期的放假时间所决定的。而这么短的时间,就直接导致了实习的局限性——大学生总是连“皮毛”都还没学到,实习就结束了!
比如新闻专业大三学生小芬的实习经历:到媒体行业实习了一个半月,只出去跑了五次现场,其他时间都在办公室里吹空调。“一些比较重要的报道,我们实习生很少能插得上手,就算参与了,也只是接触一些边边角角的采写,不过,重要的东西我们也确实怕处理不好。”
小芬觉得,就算是本专业的岗位,要从只是掌握了理论到完全能够上岗独立操作,至少要给她半年的时间,“重点是,其间还得有人愿意天天带着你写”。
再比如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方鹏,以前他曾到工地实习监工,监督工人是否按照图纸施工、做工程放样和控制测量等等,不过,“看图纸时一些专业术语我常常看不懂”。短期的实习也让他感觉举步维艰!
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也难怪企业基本难以给实习生安排复杂或核心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