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教育 >> 厦门教育  >> 正文

讲述:妈妈总把意愿强加给我咋办?(2)

www.taihainet.com 来源: 台海网 林静娴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点评

过度呵护使孩子失去自由空间

陆豪(厦门科技中学教师)

  辛苦了一学期的孩子迎来了难得的暑假生活,很多孩子本想好好享受下休闲时光,可不少父母生怕孩子假期贪玩,浪费时间或者学坏,总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假期横加干涉,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受到伤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油然而生。

  其实,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非常重要,它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关键因素。有些家长过分呵护孩子,凡事不肯放手,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渐退化。一些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会自己洗衣服,有的还要打包回家让父母洗好寄来。这样的孩子哪怕学习成绩再好,将来也可能不适应社会甚至被社会所淘汰。

  有些父母出于“爱孩子”的考虑,凡事喜欢包办代替,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或者无论孩子做什么,他们都要站在身后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文中提到的这位孩子就是典型。虽然妈妈事无巨细都在为孩子考虑,但孩子却觉得妈妈的管教方式让他接受不了,甚至要和妈妈“短兵相接”,这就是不当教育方式产生的反效果。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这位妈妈想要的,难道我们不该反思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其实,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样样过问,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一旦离开父母,孩子容易引发无助、无能、自卑等心理冲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给孩子自由空间,凡事都替孩子做主的父母,其实是害了孩子。当然,爱孩子是对的,但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给孩子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哪怕他们碰几次壁,受几次伤,但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独立生存,如何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不断地学习中,他们才能够真正“长大”。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本文导航
相关新闻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调查显示收入影响教育需求

资料图:北京市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大赛。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揭开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盖子”   □城乡之间差异显著: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   □虽然平时农村和城镇的差异不大,但是暑假期间,农村地区参与学科类校外教育的时间平均为19.7小时,高于城镇地区的13.7小时   □不管是学科补习还是兴趣班,随着家庭经济...

调查显示:高学历家长群体中育儿方面出现“滑坡”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 沈嘉)中国儿童中心24日在京发布《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在八省市发放的3万余份问卷调查为基础,研究了社会转型加速期家庭在养育和教育方面涌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养育者(主要为父母)认为,养育后代是父母的共同责任,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养育者对共同养育的认同...

第二届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推荐活动启动

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浓厚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公益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和广大群众关心和关注以及支持和助力家庭教育的发展,首次开展了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推荐活动。在新的形势下,学会再次启动了2017年第二届家庭教育百名公益人物推荐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坚持家庭教育的正确导向,坚持立德树人...

评论:跟着微信朋友圈育儿靠谱吗?

家庭教育需要不断学习、取经,但要取的是真正的经验,这就需要父母们有独立思考、科学判断的能力。而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是不断提升自己,知道孩子在各个成长关键期需要怎样的关键帮助。   当下的微信朋友圈里,育儿一直是热门话题。君不见,各种育儿宝典、学霸速成攻略和出国留学经验等主题帖被转来转去,动辄“10万+”的阅读量。   一些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总...

教育专家支招:中国家庭教育如何回归

中新网昆山5月27日电 (黄莹)“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我不喜欢手机控爸爸”、“学校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中国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作业该老师检查还是家长的事”……27日,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600余位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及教育界相关人士齐聚昆山,围绕“新家校合作模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