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生反馈的各种“奇葩校规”,导报记者发现,这些“奇葩校规”绝大多数是为了约束或杜绝学生谈恋爱,另有一些是关于学生穿着或行为规范的规定。
例如厦门一本科独立院校规定学生在偌大的校园内不能骑自行车,而老师却可以开车;宁德一中学要求学生不能长时间盯着女生看;闽清某中学规定男女生不能同进同出等。
这些雷人校规基本上均未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而是大都由德育科、政教处或其他某些部门独立制定完成。而这些规定出台后得到的最普遍的反馈,就是学生的不解与吐槽。最终,“奇葩校规”希望杜绝的问题也基本没太大改善。
集美大学学生林奕奕觉得,制定这些规定的良苦用心不应被忽视,“负责任的老师希望学生好才会这样兴师动众。只不过那些规定太过武断,制定规定的人不能换位思考,只知道一味地下死命令”。
观点
教育需要智慧不能削足适履
听闻这么多的“奇葩校规”,有老师觉得,这些雷人的条条框框,无一不显示出学校粗暴的管理方式。该老师说,虽然学校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教育需要智慧,不能削足适履,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千篇一律,把他们多样的面貌、活泼的思想都约束得毫无个性可言。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则认为,全国各地许多中学制定各种各样奇怪的校规来约束男女生交往,这都是成人对青少年正常交往过度紧张的表现。
巨东红认为,从学校层面看,制定这些规定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那个年代,男女关系比较受禁锢,所以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比较谨慎保守。
但社会在改变,如今的“90后”、“00后”对男女关系的理解已发生了变化。而且,高中生正处于“异性群体交往期”,他们需要正常的沟通、了解渠道。如果学校一再地堵,那么好奇和逆反心理,将有可能把青少年推向更加反面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尽管各种戒规层出不穷,但校园男女关系却仍禁而不止。因此,学校作为教育者,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交往规则、技巧、注意事项及底线,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这才是学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