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艺术学院学生家长李先生也认为,孩子尚未步入社会,还在象牙塔接受教育,家长理所当然应该有了解学校的权利,家长含辛茹苦把孩子送进高校,学校也应该体会家长的不易,提供这样的机会,“这也能让我们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
李先生甚至认为,大学应该每学年都开一次家长会,“起码让我们不至于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
“家长制”导致的社会病
争议的存在,即对立面双方的较量。关于“家长对大学教育应有知情权”的看法,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这是长期以来的“家长制”导致的社会病。
有支持“保姆式管理”的家长说,现在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理应有责任和义务去决定孩子的未来,即便孩子已成年;而学校认为,学生本该安守本分,听从教导,让父母参与是最好不过的选择,殊不知,大学生需要塑造独立人格。而这些,都需要社会观念意识的提升与整个教育理念的改变。父母不该因孩子上大学而减少了被需要的感觉,就产生失落感。而作为学校,则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尽快独立起来。
家长看法不一,大学生又有何感想?
厦门理工学院大三学生小罗是矛盾的,她认为,大学就像个小社会,大学生也可能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家长适度留意学生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并不算什么坏事,不过,家长的干涉有时候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大学生应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从这方面讲,又是另一种结论了”。
延伸
“保姆式管理”的旁枝末节
综上,对于大学家长会,人们有赞有弹,且不论家长会是不是“保姆式管理”的具体体现,其实,每每高校迎新,大学生表现出的其他形形色色的“被保姆式管理”状态,或许更值得关注。
早年前,在厦门许多高校的报名现场,家长主动“代理”孩子报名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几年,高校为了让新生独立完成报到手续,纷纷设置了“岗哨”,将家长们一一“劝退”,尽管如此,还是有不放心的家长如影随形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