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8月5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实习生 吴钰诗)高招录取正在进行,各地考生晒录取通知书的节奏也越来越紧凑。今年,许多高校都在这份小小的“初次见面礼”上下足了功夫,各种创意不断被刷新,其间个性不断被超越。
其实,不同形式的录取通知书都被赋予了年代的鲜明特征。如今这些“潮范”十足的录取通知书的前身,也全都中规中矩、经典简洁过……
50年代
通知书由全国高招委统一寄送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再次翻出1953年收到的那份录取通知书,古稀之年的厦大化学系57届校友陈超贞感慨万千。
陈超贞清楚地记得,录取通知书是从北京西单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寄来的,只夹着入学手续程序单和车票等。言简意赅,却显得严肃神圣。
通知书中,“你在这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已正式被分配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的“厦门”和“化学”二字均为手写。当年,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并非像现在一样由学校自行发放,而是由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寄送。
通知书竖排打印的繁体字虽只有寥寥数行,却充斥着浓浓的年代气息。陈超贞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厦门处于海防前线,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是“反空袭斗争”,通知书的用词也慷慨激昂:“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已经开始了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建设,国家迫切地需要各类建设干部。希望你早日做好准备,愉快地走上学习岗位,接受祖国交给你的学习任务,为献身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努力!”
上世纪50年代,据说一些学校的学费可以用大米代替,一些地区的考生获知是否被录取的渠道,是校园里张贴的那份红榜。
60年代
没被录取也有“不录取通知书”
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被倡导成“又红又专”,比如当年厦大学生唱的是红歌,读的是《雷锋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有人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面对高考,优异的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它抵不过政审中家庭出身一栏里“地主”的成分,所以在网友晒出的通知书里,那份“不录取通知书”的出现就可以被理解了。
由于年代久远,现已很难分辨出这份诞生于1960年“不录取通知书”发自哪所高校,不过可以清楚地看到,通知书中说:“今年我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工作已经结束,你未被录取,现已将你的有关报考材料转交。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祖国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力,希望你不要因未能取入高等学校而气馁,应当更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如今已年过七旬的孙老先生说,那个年代高考完不发分数,只要等着通知书就行了,不论考上没考上,都会有一份通知书。“那时候,高考也搞‘大跃进’,应届高中毕业生都不够录取,许多高二的学生提前参加高考,只要参加,基本上就会有一个地方。”不过他却因为政审不合格,收到过三张“不录取通知书”。
70、80年代
曾出现过“革委会”的身影
1977年的冬天,被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这年的12月,全国570万名考生走进了封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之后,统一发出的“高等学校学生入学通知书”也只是一张简洁的白纸,印着几行简单的文字,简洁到只说“革委会”转某某同志:经批准你被某高校某专业录取,请于何时报到。
现任教于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靳青万教授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即1978年考入许昌师专,他说,由于文革导致的书荒,那时连买本《现代汉语词典》都要托关系走后门。当年的录取通知书虽朴实无华,但对这代人来说却有着深刻的意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里,红歌只在军训时唱,样板戏很快被流行歌曲取代,王洁实、谢莉斯的歌透过收音机走入大学生活,学校简陋礼堂里定时播放的是《南征北战》、《红日》和《地道战》。
时代的变迁,也悄悄改变了通知书的面貌。上世纪80年代的录取通知书里,开始出现了学校的介绍,还有新生须知等,信息量明显比以往更多了。
那时的录取通知书里,“毛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和方针”、“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字眼经常出现,再后来,通知书里还渐渐加入了关于报到接待站等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