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注分数不关注排名
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可以准确地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简单地拿自己今年的高考成绩(分数)与去年高校录取成绩(分数)相比,并以此为依据去填报志愿,这是错误的。林伟老师说,填报志愿时,不能只关注分数而不关注排名。
提醒:排名比分数更可靠。因为,每年高考的难易程度不同,不同年份即使是相同分数,在排名上也会有较大差异。
填报志愿时要参考往年录取线,巧用“排名定位法”。即通过自己在全省的排位,与往年目标院校投档线的最低排位的比较来进行定位,以判断自己有没有希望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
也就是说,要重点关注去年甚至前年考生所在省(区、市)相应位次的考生被录取的院校层次,以此为参考,填报与考生位次相符合的院校志愿。
还有一个方法:当你决定报考某所一本学校时,可以了解它最近几年在福建省的录取线比一本分数线高出多少,如果连续三年始终比一本线高出60分,那么,你的成绩若比一本线高出了70分,报这所学校就比较有把握。
追求名校效应忽略专业
林伟老师说,不少考生过于注重名校效应,一心只盯着985、211院校。这种结果导致了一些考生为了进名校,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忽略了自我潜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考生认为只要踏入了名校,以后仍然有转专业或是学习第二专业的机会,但他们忽略了其中的难度。
提醒:虽然名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是其他普通高校难以望其项背的,但名校中的专业分布良莠不齐。
进入大学后,如果你对所报的专业不满意而有心转换“跑道”,但最终你也可能发现,转专业的难度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而如果对你所学的专业提不起兴趣,四年的大学生活难免会让你觉得沉闷和乏味。
另外,纵使是你选择了第二专业的学习,第二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并不高。
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要被一些大学排名所迷惑。一些学校大而全,一些学校小而精,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许更适合你长远的发展。而盲目崇拜“名校”,获得的只是暂时的“面子”,而非一个满意的人生。
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
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常常对学校和专业望“名”生义。比如看到“农业”、“地质”等字样,就将其与艰苦专业挂钩;看到“财经”、“金融”等字样,就趋之若鹜。
林伟老师说,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会带来较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所报的专业要学什么、将来做什么,不利于考生的长远发展。
提醒: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能上一所学校的重点或热门专业是最佳选择。但热门专业往往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今年的热门专业未必就是四年以后的热门。所以,选择专业更重要的是考虑将来的发展。
在专业选择上,适合自己最重要。若一味追求热门,而不考虑自身的兴趣能力,即使上了热门专业,也有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是不具备能力而灰心丧气,甚至会被激烈的竞争淘汰出局。在考虑自己专业兴趣的同时,也适当听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子承父业”有时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从父母那里获得经验,总比你一无所知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更为轻松。
此外,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同样的专业类别,在不同的大学侧重方向也有所不同。比如同是医学院,有的口腔科著名,有的内科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