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6月2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梁张磊/图)明天,是高考放榜的日子。伴随着考生成绩的公布和我省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确定,填报高考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迫在眉睫的事——高招各批次志愿,将从6月27日开始填报(提前批6月27日-29日;本一批7月1日-3日;本二批7月21日-24日。文史、理工类高职/专科批常规志愿8月5日-9日填报)。“考得好不如报得好”,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提高填报志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富有经验的高三老师提醒说,填报志愿时要避免陷入五个误区。
知道成绩后再收集“情报”
厦门六中高三班主任林伟老师说,一些考生在考前对未来没有一个整体规划,如何填报高考志愿也从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即使是高考结束后,也没有充分利用考后这段时间收集相关“情报”。他们认为,在知道高考成绩后再来收集、罗列信息,更“有的放矢”。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成绩出来后问一问老师该怎么报就可以了。
提醒:高考填报志愿是“一锤子买卖”。虽然老师可以为考生填报志愿做辅导,但无法代替考生和家长做决定。事实上,从得知高考成绩到在网上填报并提交志愿这段时间十分有限。而绝大多数考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对很多情况不了解。
因此,考生和家长必须提前收集高考相关信息,包括招生政策、有关规定、各院校招生章程及专业近几年在各批录取分数和录取考生的位次情况等,同时将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消化,以免仓促填报志愿留下终身的遗憾。
如果此前没有收集好“情报”,这几天更是要补足“功课”。得到信息后,还要会运用这些信息。比如,把各高校的专业分一下类别,如电子、机械、医学、经济、文史类等,再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报相关类别的高校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