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了解自己选报高校的录取线之后,需再进一步缩小范围,舍弃不合适的,留下“精华高校”,逐一上高校网站详细了解各所高校的录取原则。
录取原则主要从高校招生章程了解,重点了解下面几项内容:(1)高校专业投档方法;(2)专业对身体条件是否有限制,如有的专业要求身高;(3)是否有单科成绩、外语口试要求等。
此外,从录取的流程看,考生从投档到录取,一般分两步走:首先,由省考试院投档到高校,然后,由各高校自行安排专业。
在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省考试院在投档时,只看考生填报的院校,不看填报的专业。如,某高校录取100人,投档比例是1∶1.05,那么省考试院只会从报考这所学校的考生中从高到低排列出105人投给高校。所以,“填报某校比较冷门专业,则有可能增加被录取的机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而一旦被投档到高校,对高校来说,都是第一志愿。因此在平行志愿,不要理会一些高校提出的“一定要在第一志愿填报”要求。
一般来说,平行志愿中,省属高校的投档比例是1∶1,部属或省外高校按1∶1.05投档。不过,越来越多的省外高校承诺只要进档并服从调剂,便不会退档。关于这一点,考生可咨询高校。
高校专业分配有三种依据
考生被投档到高校后,紧接着,由高校来安排专业。
一般情况下,高校在分配专业时,会根据“分数优先”、“专业优先”或“专业级差”三种原则。至于具体哪所高校依据的是哪个原则,考生也可在该高校的招生章程中查询。
所谓分数优先(或“从高分到低分”),类似于平行志愿,即高校将进档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先看最高分考生,按他填报的专业顺序依次录取。
专业优先(又称专业清):首先保护第一专业考生利益,即先按第一专业志愿将考生分堆,如第一专业志愿报考会计的考生排队,然后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所有专业都先录取第一专业,录取不满才录取将其填报在后续专业的考生。
专业级差:在前一个专业和后一个专业设置一定扣减分数,考生如没有被第一专业录取,就要扣去一定级差(招生章程会介绍“几分”),才能参加后续专业排队录取。
例如厦大今年规定,一专业和二专业的专业级差是2分,二和三、三和四的级差均为1分,四专业与其之后专业和调剂级差为1分,假如645分的考生,如他无法被第一专业录取,则要被扣去2分,变成643分,参与二专业竞争。厦大会在安排专业时把所有进档的六个专业分数先计算出来,再根据考生专业顺序从高分到低分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