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紫燕(厦门双十中学高三段长)
今天,我们邀请厦门双十中学高三年段段长陈紫燕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做指导。
高考日渐临近,在备考中,除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能否调整好心理状态,抓住重要环节,科学规划,是制胜高考的关键。
调生物钟 控兴奋期
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科学研究指出,每个人一天24小时中大脑的兴奋期和抑制期是呈波浪形的。即一段时间的兴奋期之后,必然是相对的抑制期。这种内在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你一天中不同时段内身体、心理状态的高低。
平时,有些同学有这种现象:夜越深,大脑越兴奋(即处于兴奋期),第二天上午头脑昏昏沉沉,即大脑处于抑制期,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考试。因此,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应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
通过调节生物钟,将大脑的兴奋期(最佳竞技状态)调整到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即与考试时间同步,这样有利于考试时水平的正常发挥。
有条不紊 变厚为薄
只剩最后一个月了,有的考生认为时间不够用,感觉还有不少知识没掌握清楚,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样不利于知识的梳理和记忆。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按计划踏踏实实、有条不紊地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一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无论你在平时的测试中成绩如何,都不能代表一个月后你的高考成绩。如果你因为平时测试成绩差而产生畏难情绪,高考时会让你“不战自败”,信心丧失殆尽。实际上,高考试题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点,需要我们依据考纲将基础知识再认真过一遍,巩固已知,补充遗忘或未知,将厚书“变薄”。做好最后的冲刺,高考时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自我调整 适度兴奋
高考前三天,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大脑一定的兴奋度。所以,不要对自己的心态、情绪过于敏感,以为自己略有紧张,就是严重的“考前焦虑”,反而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
建议考生在考前3天最好还是适当翻阅一下书本,这样不仅使这些重点内容始终在大脑中处于待提取的激活状态,而且可以使自己心里踏实。已经考过的试题也应该看一看,把经常出错的地方再强化一下,适当做一点“热身题”。
考试前一天,考生可以在头脑中“放电影”式地适当回忆第二天的考试科目内容,不需要再进行细化的复习。关键是做好备考的细节工作:比如饮食要遵循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以免体能消耗过大,不要长时间上网、打游戏以免过度兴奋,要熟悉考场选择好到达考场的路线,认真检查考试时所使用的身份证、准考证、必备文具等,避免第二天出现遗漏现象等。
科学考试 规范答题
1.调节情绪,集中精力
考试时一旦怯场,则可能连平时很熟悉的公式、定理也想不起来,注意力也不能集中,等到心情平静下来,已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这时要迅速进行心理调节,用自我暗示法,快速进入正常应考状态。通过心理暗示增强信心,牢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2.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
一般来说,试卷的编排总体是由易到难的,但具体情况却因人而异。同样一个题目,对他人来说是难的,对你来说也许是容易的,所以,千万别教条,被一个题目卡住时就产生这样的念头,“这个题目做不出,下面的题目更别提了”。实际情况往往是:下面一道题目反而容易!
由此,不可拘泥于从前往后的顺序,可以先绕开那些难攻的堡垒,等容易题解答完,再集中火力攻克之。今年作为高考改革前的过渡期,试卷难度应该会保持平稳。万一哪一科题目偏难,也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思考,变生为熟,想一想能不能把所谓的生题化解为若干熟悉的小问题,或转化为熟悉的题型。
3.规范作答,层次分明
高考改卷,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要多得分应注意以下几点:(1)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层次清楚。(2)能答则答,不能答也要有条理地答上几点。(3) 规范用笔,不要超出答题区域。(4)关键词突出。高考改卷,是按点给分,所以关键词突出有利于得分。
另外,考完一科就丢一科,出了考场不要去和其他同学对答案,专心准备下一科的考试。
提醒家长
不要刻意改变 工作生活规律
1.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否则就是帮倒忙。有的家长为了专心陪孩子高考,甚至辞职在家,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不要刻意改变自己的工作、生活规律,以免有意、无意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习惯和情绪。
2.膳食要平衡。平时吃什么,高考前也一样安排,不要在临近高考时为了增加所谓营养而进行“大补”,以免改变了饮食习惯,引起身体不适。
3.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和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高三后期,家长最好减少一些在家里的应酬;遇到家庭琐事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不要经常唠唠叨叨。
4.做好后勤保障。孩子每考完一科切勿去问孩子考得如何。当发现有异常情况而自己又拿不准时,应适时地和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保持联系,以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