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周折仍深陷“就业寒冬”
“这就是传说中的‘就业寒冬’吗?”昨天,本科经管专业应届毕业生刘辉腾说起他的求职经历时,不经意间总会皱起眉头。
这半年来,刘辉腾参加过的招聘会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尽管每次他手里那一小叠个人简历总会“按程序”被招聘单位“笑纳”,尽管那些招聘人员都会满脸诚恳地交代他“回去等通知吧”,尽管他自认为面试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但直至现在,学校里的校园招聘高峰期都要过了,他仍然“待字闺中”。
刘辉腾说,就在去年,他还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如今,他满满的信心已被打击得消失殆尽。“再等等看吧,如果寒假前还是没有着落,就真得回老家让父母帮忙找了。”
“弱势群体”就业有苦难言
像刘辉腾一样让父母托关系找工作,这条“后路”并非人人都有。
中文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李丽丽虽也遭遇数次失败,但她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将自己的应聘目标和薪资期望一降再降,“暑假第一次去应聘时,我开过每月3500元左右的工资要求,现在,只要有发展空间,每月2500元以上我应该都能接受。”
她说,招聘现场逛多了,真的会没了信心。“投简历时,排在我前后的经常都是研究生,我拿什么和别人竞争?”其实,李丽丽也曾想过和其他同学一样考研,避开这么难的就业年,但无奈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允许。
所以,李丽丽也就成了典型的没关系、没背景、没经济条件支持的就业“弱势群体”,就算她心里有几多无奈和辛酸,还是得硬着头皮排队面试。
招聘企业总体质量有所下降
当然,除了依然还在寻寻觅觅的毕业生,目前工作已经有了着落的人也很多。
厦大外文学院应届毕业生陈同学就已被一家企业预订。她认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当初看到许多学姐学长的成功,我也一心想到大型国企,想进银行、进跨过公司。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只要放低要求,其实工作不难找。先就业学东西,以后要往更高的地方发展也快。”
产生这样的观点和现实的影响有关。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透露,就业目前依然是个敏感话题。从表面上看,学校邀请到的企业数量不减当年,但就质量而言,却应另当别论。大型企业的用人指标下降,结构性矛盾在招聘会上体现得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