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父亲的角色扮演需要调整
因此,尽管孩子普遍认同“爸爸关心自己”,但这种关心物质层面的多、精神层面的少,所以,大多数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并不选择与父亲交流。一方面因为“爸爸不在家”,孩子与之共处的时间少;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太严格,脾气大,甚至有点暴力”,所以,孩子愿意选择对自己更理解、更包容的人说出心里话。
巨东红说,在对父亲的角色认同上孩子也有反映。比如,孩子虽然喜欢爸爸,但自己将来并不想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现在的孩子对父亲有很高的要求,与传统父亲角色的严格相反的是,孩子不仅希望父亲是温和(柔)的、爱笑的、幽默的,还希望父亲能够体谅孩子、理解孩子。
“体谅”、“理解”,是现在的孩子不同于以往的内在需求。他们不希望父亲只是原来在外面赚钱的角色,他们更希望父亲承担家庭功能的一部分——养育孩子。
也就是说父亲不仅要有经济功能,还要有养育功能。孩子关注父亲的外在形象,也期待父亲给予自己心灵呵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实社会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巨东红认为,“爸爸去哪儿”其实在给我们发出一个信息——现代家庭父亲与孩子的交流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时代在变迁,家庭功能在发生变化,父亲的角色期待也相应变化。父亲如何调整和改变“不在家”的状况,争取“部分回家”,并扮演好父亲的角色以符合社会的新期待,值得每一个家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