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让如花生命枯萎
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为什么选择自杀?厦门自杀救援工作站站长、美丽心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戴仕梅和全国“十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厦门金尚中学李远分析,造成孩子自杀有下列原因。
自身发展特点。孩子处在身心发展剧变期,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和众多心理欲求,使他们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等负面情绪和严重挫折感。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应对挫折能力,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
家庭各种因素。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关爱感受不到温暖,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有的家庭因某些事件造成亲子关系不良,或亲人突然死亡带来意外打击。由于孩子阅历浅,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轻率选择了不归路。
教育方法不当。家长的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老师的错误教育方式,都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一些孩子在校学习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期望值又过高,使孩子感到莫大压力,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中,最终不堪重负。
个体人格特质。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孤僻,或冲动过激偏执,或过敏体质,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会难以承受,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而抑郁症、癫痫等导致的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家长没引起足够重视,也是导致孩子自杀的危险因素。
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生与死 如何预防未成年的孩子走极端?李远说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生与死很重要。“对于中小学生,可以明确告诉他们:生与死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生有快乐也有痛苦,都要坦然面对。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便不再来,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学会善待自己。”
李远说,学校可以通过播放生命教育专题片、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教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把珍惜青春生命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到孩子的脑中。老师也要进行相关培训,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能及时识别。
一个班级有50多个孩子,他们个性不一。有的开朗乐观,有的内向颓丧,因此,教育需要因人而异。老师尤其不要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成为悲剧发生的“导火索”和“刺激源”。
李远说,一些自残(比如用小刀割自己、用拳头击打墙壁和玻璃)过的孩子要给予特别关注。他们内心焦虑、矛盾,没找到正确释放方法,更易走向自杀之路。
就社会来说,不宜过分渲染自杀事件,以免引起效仿;平时要告诉孩子:生命中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遇到问题要学会求助,释放苦闷与压力。也可以鼓励孩子哭一场,给孩子吼叫的机会,使孩子心中的痛苦得到宣泄。
“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有爱心的人更能领悟人生的意义,珍惜自我存在的价值,不会轻意自杀;让孩子懂得感恩,与周围的人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也会给孩子带来温暖与帮助,使他们远离自杀。”戴仕梅表示,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作为父母,尤其要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优化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