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学生遇事不找老师
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取决于他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态度、深浅等方面原因,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我们好奇,中学生喜欢和讨厌的老师分别是什么样的?
昨天,导报记者随机采访了40名中学生(20名初中生和20名高中生)。
有15名初中生喜欢经常表扬学生的老师,也希望老师课外多和学生交流。有19名初中生表示讨厌“恶语中伤学生自尊或污蔑学生”的老师。其中,有13名学生很反感经常因小事就向家长告黑状的老师。
在20名高中生中,大多认同好老师“上课幽默”、“讲课抑扬顿挫”、“对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过分紧张”、“有高超的批评艺术”。而高中生讨厌的老师,更多的是课上得不好,或没有责任心的。
约有一半学生表示遇到学习困难会请教老师,但有29名学生坦言,如果生活上遇到困难,不会找老师诉说或求助,原因是:“老师和我之间有距离,不是我的朋友。”
学生对老师期望值增加 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形成良好教风学风的关键。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老师因学生犯错误而大动肝火,学生因不理解老师而出言不逊,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硝烟弥漫”的现象。
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很难避免,“学生和老师起口角不是新鲜事,拳脚相向的场面也曾发生过”。同安一位初中班主任很无奈,“这虽然和初中学生处于叛逆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念也转变了。”
这位班主任认为,如今孩子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对老师的期望值比以前更高了。他们对老师的教导不再照单全收,当他们发现老师的能力与他们的期望存在一定落差时,老师的权威性就会被大打折扣。而在他班上,一名曾和生物女老师发生过肢体冲突的初二男生就觉得,“老师和学生都是人,她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大吼大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