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国学和英语可以并行不悖
齐建军(厦门外附小英语教师)
作为语言教师,我认同王旭明先生对挽救国学的呼吁。汉语言的沦丧的确令人惋惜,但个人认为,以取消小学英语课来换取人们对国学的重视,这种方式不太妥当,拯救汉语无需拿小学英语开刀。
首先,在小学阶段学习外语,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和语言习得规律。学习外语,尤其是模仿语音宜早不宜迟。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不但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至于在目前国内小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诸如功利化等乱象,并不是英语课程开设的“原罪”。况且,汉语目前沦落到如此现状,与小学英语学习并没有必然联系。这就好比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的历史文化保存一样,二者完全可以兼容并蓄。
其次,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外语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尽管各国语言、经济条件和政治背景等均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小学外语的学习。比如韩国从1997年开始,在小学3-6年级开设英语课,2008年将原来的每周1节改为每周2-3节;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设的外语课,规定孩子7岁开始学外语。目前,我国一些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一些地区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每周2-3节课时,这符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指导意见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第三,英语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工具、一项技能。国际化的人才就应该掌握国际化的语言。从小学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也是对跨文化人才的基本诉求。如果说,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之初,确实存在过种种功利和狂热的乱象,人们对小学英语学习颇有微词,那么,当下社会,英语学习已经从当初的盲目狂热转为“因为需要而学习”。即便现在马上取消小学英语课程,考虑到孩子未来的需要,广大家长仍然会带上孩子奔波于各类英语培训机构间。
拯救国学,学习母语,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不是通过在某个阶段取消某个课程的学习来获得重视。拯救国学的话题,也完全可以进行探讨,但我们更愿看到的是:国学和英语学习并肩而行——今天,孩子用英语敲开对外交流的大门;明天,国学成为中国人才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