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跨越
从倾听到参与
更为重要的是,有了积极参与的行动自觉,便能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兼听。“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言揭示了尊重、宽容、兼听的参与行动学原则。
高中生不但要积极参与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还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交往、沟通和交流。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执着主见,坚持真理,又要尊重不同见解,宽容不同思想,兼听不同意见。这样,由倾听到参与,方能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成就气度,形成品格。
从接受到发现
接受是一种成长惯性,永远保持这种惯性的人实际上是不能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形成,高中生不应满足于一味接受,而应在接受中,有自己的发现。如何做到在接受中有所发现,除了平时要开阔视野,夯实积累,对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人事景物、形情理典进行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外,还要不满足书本和课堂,不迷信教师和权威。
学习仅靠被动接受是不够的,要在接受中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质疑、有发现的学习才能产生巨大的思维弹性,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以至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模仿到创新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但一味停留在模仿层面上,会扼杀人的创造活力。时下,很多中学生热衷于模仿,这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性禀赋,创新却是每个人享有的智力属性。高中生要享受这种智力属性,就要尽情享受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思想。
一个人能不能创新,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有浓烈的兴趣,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系和想象;另外一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敏锐感受学科学习和生活体验的重要问题,并且做出迅速的反应。如果能做到这两个方面,那么你的学习世界、生活世界、以至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肯定比别人有趣得多,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奇妙得多。
没有一种梦想是不经努力、不经拼搏实现的。努力,才能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