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们来把关比较放心 孩子尚未踏入社会,为什么就要这么着急给他们找对象?家长自有他们的道理。“女儿到了恋爱佳期,如果我们不帮着物色,万一她在学校和哪个不合适她的男生在一起,就很麻烦了,我们帮她找的对象肯定是最好的。”家长廖女士说,他从女儿大二寒假开始,就开始托人帮忙物色,如今上大三的女儿“正和一个我给她介绍的公务员处着”,廖女士这才放心了。
另外,也有家长担心子女今后工作忙没时间谈恋爱,所以自己就先张罗着。“先下手为强,万一毕业以后给剩下了,那就完蛋了!”一家长笑称。
据调查,大多数被安排相亲的大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即使毕业马上结婚,物质方面也基本不需要学生本人操心,因而在相亲对象的选择上条件也都比较高。
不过,也有家长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子女的感情生活应由他们自己去自由发挥。
专家大学生幸福观在转变
对于大学生暑假期间频繁“被相亲”的现象,多位专家都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各种媒体对“剩男剩女”的大肆报道和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已造成了社会焦虑。
而厦大社会学系一位老师则认为,大学生相亲是“校园恋情”发展的新现象。
十几年来,大学生恋爱从最初的“欲说还羞”到后来的“爱情是日常用品”,再到不排斥“被相亲”,表现了大学生恋爱易发性很高,而且越来越务实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幸福观的转变。
他认为,在校大学生时间比较宽裕,有比较多的时间来交往、接触。而一旦踏上了工作岗位,工作压力增大,虽然可接触的人群可能增多,但是大多数人的交往却变为了“浅交往”,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结婚问题上都成了“老大难”。而相亲这种模式,由于双方在一开始就对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此在此基础上的恋爱成功几率也比较大。
不过,因为相亲对象的衡量标准往往更多地被父母设定为经济基础、工作状况等物质条件,因此,比起个人奋斗和努力创造出来的幸福,这种功利性的婚姻存在更大的不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