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2.5%的人很神奇
连大三的学生都忘了高考题该怎么答,就更不用说走出社会的人了。
叶先生现在一家私企工作,他是厦门理工学院2010届毕业生,曾三次报考公务员,而每次面对让他伤透脑筋的备考,他都巴不得能穿越回高中那个他“一生中知识学习的巅峰时代”。“如果允许高中生考公务员,估计大家都能考得很好。而那些内容也仅仅适用于考试,和我的日常生活基本无关。久而久之,遗忘是必然的结果。调查中那2.5%能记住全部知识的人都很神奇,记忆力惊人,值得佩服。”叶先生说。
有时,叶先生会依稀记起中学学过的:细胞的有丝分裂或者减数分裂、指数函数还有三角函数,用子弹打放在小车上的小木块,计算小车和小木块什么时候能一起匀速行驶,还有那些无聊的化学方程式……“这些知识,至少在我身上目前还没派上用场过。”叶先生说。
而采访中,对于“中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甚少”的观点,绝大多数人也都是赞同的。
目的就是为考出高分 虽然有人认为中学知识“不中用”,但教育界坚持,学习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世界观,比如学数理化是为了形成科学素质。所以比起“知识无用论”,社会对初中教育的反思要来得更热烈。
一位家长说,看看我们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为了高考,将全部的精力全部使上,到头来,却要落个什么都记不住的下场,太可悲了!
厦门一名中学教师也坦言,现在高考就是指挥棒,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考出高分。简单点说,许多老师的做法主要就是通过多年经验以及对高考的总结,最终整理出考点和题目类型,教给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
而“对于这些考点和题目,孩子们往往要付出数不尽的精力去掌握,重点是,这些知识在他们高考后的一生中都用不了几次,甚至可能连一次都用不上。”
导报记者发现,自此份调查结果出炉后,诸如此类对“初中知识脱离实际生活”的反思不绝于耳,而最终定论,也无外乎呼吁要改变课程设置。
为实用而学不易遗忘
其实在多年前,一篇关于《中国标准化教育害了谁》的文章就曾引起过教育界的强烈共鸣,但共鸣过后,更多的园丁并未寻求改变,背后,高考制度是始作俑者。
厦门六中高级教师刘美兰表示,高考讲究的是“求同思维”,它要求学生都要用同一种套路来答题,高考作文的批量式阅卷,更是直接反对了学生张扬的个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于高考录取制度的大背景之下,不管学生能写出多么出色的文章,只要不符合高考的答题套路,都拿不了分数,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被压制得毫无棱角,当他们想再创新时,也早已完全失去了标新立异的能力。
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中学生的所学所答容易演变成录取制度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最终目标只为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考试结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不到的知识,自然要被淡忘。
因此,将“为考试而学”转变为“为实用而学”,才是解决初中知识高遗忘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