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是否适合还应视具体专业 实习成任务,这是许多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在一私企从事秘书工作的林小姐表示,今年,她带的实习生“很让人苦恼”。因为这位大一学生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也没掌握。林小姐坦言,若不是“有关系”,很少有人愿意带这样的实习生,因为“很费劲”,而且他们的实习期较短,教会了就要走了。
在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辅导员黄老师看来,过早实习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很多好处,但从长远看,其实不然。而大一是否该实习,还取决于具体的专业。
如法学、历史或一些理论科研类专业,要求学生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学生在理论框架尚未形成前就贸然出去实习,其实根本无法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表面上看,他们锻炼了自己,获取了经验,但这是一种低水平实习。这类学生到大三大四再实习也为时不晚。
但如果是传媒、外语等应用类专业,就需要学生提前参加社会实践,而且也容易出实习效果,因为社会上各行业的发展很快,大学有些专业的教材与社会的发展是相对脱节的,学生有必要通过实践来弥补专业缺失。
专家:高校教育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大一实习现象被教育界称为“实习低年级化”,厦门某高校一位老师透露,部分学校学生实习被当做教学考核指标,所以,实习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事就容易被忽略。
该老师认为,表面上看,导致实习低年级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大,但实际是高校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需要。
这一看法与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不谋而合。
熊丙奇曾发表言论称,实习低年级化反映的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教育空心化是指缺少学术精神,单纯以制造标准化工业时代的就业机器为目标,表现则是学术、文化淡漠化。以前存在于一些职业学校,现在名校当中也存在。
在熊丙奇看来,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灌输式的,把理念教育与动手能力培养分开,一方面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又将二者对立起来,学生认为只有到校外才能获得实践能力,这就在根本上将学生推出了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