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成为“社会大考” “我女儿那天专门给我打电话,说了一句‘妈妈我压力好大’,我越想越担心,我想在她的饭里偷偷放些镇定剂,行不行……”这是上周五,仙岳医院心理专家接听本报热线时,一位考生家长所咨询的内容。
在外界看来,或许这位母亲的想法太过夸张,但她自身并不认为,而这种高度紧张的家长也普遍存在。
“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复习,只要他在家时,我们家里都处于绝对的‘静音’状态,电视不敢看,接听手机都到室外,连固定电话线也拔了,只有在吃饭的时候大家才聊上几句。”一位考生家长说,“下周就高考了,怎么也得克服一下,给孩子营造最舒适的复习环境。”
不只是家长紧张,这几天,为了中高考,厦门全城已经开始禁噪,可以预见,到了下周五,岛内岛外肯定又都要为高考严肃起来了——— 巡警要加强巡查,交警出动了更多的警力、警车,社会各界的“爱心的士”就要再次上路,父母、爷爷奶奶甚至七大姑八大姨都要到高考考场外给考生夹道迎送。
此外,就连电视机里的相亲类节目,主持人也要以“高考”作为开场白了……
总之,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为考生提供一切便利,殊不知,这也让高考从过去的考学生、考家长,演绎成了考全民素质、考社会责任、考政府服务的“社会大考”。
“苦读十几年只为高考” “孩子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就为了这次考试,能不紧张吗?”这是家长们的心声。而正因为重视,所以很多家长认为,就算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再多的关注,提供再多的便利也不为过。
“高考决定了孩子的将来,为了这么多孩子的人生,交警在两天时间里多辛苦一点,工地暂时停工两天,我想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一位应届高考生家长李先生认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最大的心愿,“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关注是多余的,那么他们家现在一定没有孩子要高考”!
在李先生家,从这周起,孩子的妈妈就开始休年假了,目的是要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我们经常给孩子传递的,是‘考多少分都不要紧,顺其自然就好’的信息。”可李先生不知,心理专家提醒的,恰恰是让家长不要总跟孩子说这般安慰的话,因为它往往会“暴露”家长的期望值,而期望值便是考生压力的直接来源。
重视教育,这是中国人历来的观念,不光城市,农村也如此,导报记者发现,在岛外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在高考期间,“考生最大”的风气也很盛行。正如同安一位考生母亲所说,“在农村,孩子只有高考考好了,才有机会走出去,以后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这可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场考试,当然做什么事都要以孩子为主”。